预审IPO
穿透IPO企业造富故事。
瑞财经 程孟瑶 2025-02-17 20:00 4.2w阅读
文/瑞财经 程孟瑶
“包邮包发射!”
2023年3月31日晚,罗永浩直播间以百万价格成交一笔卫星订单,440万人围观了此但交易。
卫星成为商业产品被挂在电商平台售卖,彼时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这预示着商业航天toC消费市场逐渐形成。然而短暂的热度之后,当时售卖商业卫星相关产品的店铺,眼下大多已关闭网店。
商业航天消费市场的爆发暂且需要时间去推动,但随着相关航天技术的不断突破,商业航天产业的不断发展,专门研究卫星的公司,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星宇航)站在了港交所门口,拟冲刺港股“商业航天第一股”。
国星宇航的业务以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2023年收入规模突破5亿元。与此同时,其还有一众豪华资本的护航,不到7年时间,估值涨了68.82倍。
但在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背景下,国星宇航营收增长但持续亏损,同时存在一定程度客户依赖。上市之路,充满未知。
01
IPO前完成两轮巨额融资
估值7年涨68倍
公开报道显示,国星宇航成立之初就在四川省军融委的指导和支持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承担“天府军融一号”的研制任务。“天府军融一号”的诞生则源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
管享有政策的支持,但与大多数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类似,国星宇航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外部融资,当然不乏一些国资。
2018年5月成立至2024年12月,国星宇航累计完成9轮融资,融资额达16.33亿元,资方包括深创投、万科企业(02202.HK)、青岛国资委、台州国运集团、策源资本等。IPO前夕,更是拿到了两轮巨额融资,金额分别为5.22亿元、5.38亿元,估值直接起飞。
2023年9月,5.22亿元融资完成后,国星宇航估值来到41.21亿元,较前轮融后估值增长90%;2024年12月5.38亿元融资完成后后,估值进一步增长59%,来到65.37亿元;不到7年时间,估值涨了68.82倍。
在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的同时,国星宇航加速推进技术创新与市场扩展计划。2024年2月发射了首颗AI智算卫星,截至目前已发射9颗AI卫星,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按往绩记录期收入增长率计,国星宇航是中国卫星行业增长最快的商业航天企业。
02
董事长陆川控股48.7%
连续两年拿千万年薪
国星宇航如此受到资本青睐,与其电子科技大学背景也有一定关系,其天使轮资方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旗下的成都电科。
国星宇航的创始人陆川是一位80后。履历显示,陆川出生于1983年,本科和研究生均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和2011年分别获得通信工程工学学士学位和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也是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
2006年7月-2021年2月,陆川曾在电子科技大学的科技处产学研结合科、成都研究院等担任多个职务,期间在2018年6月,获得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走出了网易创始人丁磊,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中芯国际原董事长周子学,华为原董事长孙亚芳,国光电气董事长张亚,振华风光半导体董事长张国荣等知名企业家校友。
2018年5月,还在电子科技大学任职的陆川,通过名下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北京星融宇航和北京新时代空间,投资成立了国星宇航,注册资本100万元。
2018年12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其首颗AI应用卫星。2019年1月,国星宇航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电子科技大学旗下的成都电科、深创投以及星河·领创天下。
2019年2月,国星宇航联合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商业航天AI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卫星产业技术研究院,陆川兼任研究院院长和国星宇航创始人。目前,陆川通过北京星融宇航、北京新时代空间行使国星宇航已发行股份总数48.71%附带的投票权。
不过让人颇为在意的是陆川的薪酬波动。
陆川的薪酬包括基本工资、股票期权、奖金等,算上股份支付部分,2022年-2024年9月,陆川的薪酬分别为1361.1万元、1017.4万元、864.6万元,已经连续两年年薪过千万。
如果仅看薪金及花红部分,2022年和2023年,陆川分别领取149.2万元、187.5万元,年薪百万,2024年1-9月仅18.2万元,较2023年同期减少27.1万元,降幅达60%。
03
业务模式单一 未来盈利充满不确定性
学术、政策、资本优势叠满,国星宇航在AI卫星领域成就遥遥领先,但在研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行业背景下,国星宇航的造血能力仍然不足,未来盈利能力改善充满不确定性。
国星宇航的业务涵盖了从“造卫星”到“管卫星”再到“用卫星”的完整业务链条,收入主要来自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等,业务模式相对单一,对星基解决方案业务有一定依赖。
2022年-2024年9月(简称:报告期),公司来自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分别约为1.03亿元、4.60亿元、1.93亿元,贡献58%、90.7%、81.5%的收入。
在星基解决方案收入的带动下,国星宇航营业收入,呈现出一定的增长态势,但由于卫星及相关服务毛利率波动极大,影响了利润,国星宇航仍处于亏损状态,且亏损金额持续扩大。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分别实现1.77亿元、5.08亿元、2.37亿元营业收入;对应净利润分别为0.91亿元、1.39亿元、2.14亿元,累计亏损超4.4亿元。
国星宇航称,卫星业务成本高,包括航天级元件的高材料费用以及昂贵的发射服务成本,早期单卫星销售模式使生产成本无法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是持续亏损的主要原因。
报告期各期,公司整体毛利率分别为25.4%、14.0%、25.9%,还算稳定,但卫星及相关服务领域分别为32.2%、-107.1%、-7.3%,2023年达到了-107.1%。
另一方面,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需大量投资用于研发并发射AI卫星、提升AI算法及算力、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招引人才等。各期其研发开支分别为4582.00万元、5347.8万元、1048.52万元,对应费用率25.8%、10.5%、44.2%。值得一提的是,其研发开支中,有17.7%、29.4%、44.7%的比例用于研发外包开支。
不仅如此,由于估值迅速增长带来的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增加,国星宇航一般及行政开支规模较大,从2022年末的7128.7万元,增长至2024年9月末的1.31亿元,影响了其利润表现,经调整后,国星宇航净亏损分别约为6729.0万元、9069.0万元、1.33亿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国星宇航的客户集中度较高。期内,该公司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约为人民币1.31亿元、2.85亿元、2.20亿元,占比分别为73.9%、56.1%、92.7%。其中,单一大客户的贡献占比分别为49.2%、21.5%、73.0%。
同时,其供应商集中度同样较高。期内,对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约为4320万元、4.91亿元和2.41亿元,分别占其总采购额的29.9%、60.5%和69.6%。其中,对单一供应商的采购占比分别约为10.3%、36.3%、31.7%。
附:国星宇航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国泰君安融资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高伟绅律师行|海问律师事务所|Hogan Lovells
申报会计师及独立核数师: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