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新宏睿创始人夏宇宸:从加密地带到金融基础设施,逐渐清晰的监管路径正重塑稳定币生态

新浪财经 2025-07-02 18:46 

稳定币正走向主流金融叙事体系。

无论是美国推出《GENIUS法案》,还是香港正式落地《稳定币条例》,过去几个月,稳定币频频获得监管“正名”,成为合规叙事下最受瞩目的数字资产赛道之一。作为“稳定币第一股”,Circle于6月初登陆纳斯达克,市值一度突破500亿美元,市盈率达到120倍,远高于Visa当前约15倍的市盈率,反映出市场对其增长前景的高度预期。

目前全球市场上主流稳定币机构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在国际市场上,稳定币机构拿到牌照之后会发力哪些应用场景?稳定币的广泛流通会对区域金融机构生态带来什么影响?

围绕这些核心问题,新浪金融研究院特别推出系列访谈栏目——《稳定币对话录》,邀请行业观察者、投资人及机构代表,共同探讨稳定币赛道的发展逻辑、合规趋势与商业前景,试图在监管与创新交汇的窗口期,厘清这场“链上货币浪潮”的真实走向。

在与新浪金融研究院对谈时,新宏睿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夏宇宸指出,当前稳定币机构的主流盈利方式仍以“利息套利”为主,未来发展则取决于其在跨境支付、链上金融等场景中的实际落地能力。

夏宇宸对稳定币发展脉络有着多年研究经验,曾任贝莱德(BlackRock)欧洲总部多元资产投资组合经理,对全球金融与数字资产交汇趋势有着深刻洞察。

稳定币市场存在先发优势,监管部门需把握好监管松紧度

新浪金融研究院:根据你的观察,目前全球市场上主流稳定币机构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夏宇宸:主流稳定币机构主要靠“利息套利”盈利。

用户用1美元兑换1枚稳定币,发行机构就会把这笔美元储备投入低风险、带息的资产,比如美国国债、短期票据等,从而获得可观利润。像发行USDC的稳定币发行商Circle,2024年仅靠利息收入就赚了15.6亿美元,占了它总收入的99%。全球第一大稳定币USDT的发行商Tether的数据更夸张,利润超过130亿美元,主要也是靠类似投资。其他收入来源可能包括交易费用或与合作伙伴(如Circle与Coinbase的收入分成)的合作。

新浪金融研究院:从全球市场来看,USDT和USDC是市场上两大主流稳定币,他们存在先发优势吗?

夏宇宸:是的,先发优势非常明显。USDT从2014年上线以来,占据了60%-70%的市场份额;而USDC是在2018年才推出,目前份额大约在20%-24%。Tether早期铺开了交易所的应用场景,比如我们看到很多主流交易对都是USDT计价,也大量应用在新兴市场点对点支付、跨境转账中,形成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而USDC强调合规性和透明度,例如持有现金和短期国债储备,定期审计,吸引了受监管的实体,但在较少监管的市场中覆盖面有限。尽管USDC在2024年流通量增长40%,显示出追赶势头,但Tether的生态系统和广泛接受度表明先发优势仍然存在。不过,随着监管收紧,合规型稳定币可能逐渐缩小差距。

新浪金融研究院:作为稳定币第一股,Circle自上市以来备受市场热烈追捧,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夏宇宸:近期Circle股价大幅上涨,主要得益于监管环境的逐步明朗——《GENIUS法案》和香港相关条例的背书增强了市场信心;此外,稳定币整体市场规模庞大,当前市值约2.5万亿美元,2024年链上交易额预计达到5.6万亿美元;更重要的是,USDC采取完全储备且定期审计的透明机制,提升了投资者认可度。

不过,高达120倍的市盈率以及利润从26.8亿美元降至15.6亿美元,提示市场存在一定估值风险。同时,Ripple的RLUSD、银行发行的稳定币,以及Tether占据约70%的市场份额,均对Circle构成不小的竞争压力。部分投资者选择及时获利了结,反映出对其持续增长能力的担忧。

总体来看,虽然Circle的IPO标志着稳定币进入主流资本市场,但其未来能否持续成功,关键在于保持合规运营、拓展应用场景(如CPN)以及有效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新浪金融研究院:近期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提到,香港地区稳定币牌照将谨慎发放,牌照稀缺性是否会推高牌照价值?

夏宇宸:目前,仅有像京东数科、圆币科技和渣打银行牵头的财团这几家机构拟发行的稳定币进入了HKMA的监管沙盒,表明牌照发放数量有限。

牌照的稀缺性可能推高其价值,类似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的经验,限制性发放增强了牌照的独特性和市场定位。稀缺牌照形成高进入壁垒,早期获得者利用牌照建立可信、合规的稳定币生态系统。这种稀缺性可能推高牌照的收购成本或与持牌机构的合作成本,尤其是在香港旨在打造“东方数字金融标准”的背景下。然而,过度监管可能抑制创新或将发行机构推向监管较宽松的地区,这可能限制牌照价值的上升空间。

看好稳定币在跨境支付和DeFi应用领域潜力

新浪金融研究院:如果说牌照是稳定币机构进场的入场券,那么应用场景就是他们能否存活和壮大的核心战场。在国际市场上,稳定币机构拿到牌照之后,你看好具体哪些应用场景?

夏宇宸:获得牌照的稳定币发行机构有望在跨境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资产代币化、薪资与远程工作支付、商户与零售支付这四个高潜力场景中获益。

当然,最看好的场景是跨境支付和DeFi应用,因其可扩展性和显著的成本效益最具潜力,尤其是对具有监管信誉的持牌发行机构而言。

跨境支付是当前最具确定性的应用场景。像USDC已经可以大幅简化国际汇款流程。过去一笔跨境支付可能需要好几天、成本在6%-12%之间;而现在,通过链上结算,可以压缩到几分钟内完成,费用降到3%以下。京东也在把它拓展到供应链金融和机构支付,走的是全链条、全场景的路线。

另外,稳定币是DeFi生态里天然的基础资产,既可以用作借贷抵押品,也能作为链上结算单位。更进一步,它还能承接现实世界资产的代币化,比如BlackRock的数字债券基金就在尝试这条路径。未来,持牌稳定币机构可以和传统金融打通,共同推动证券或基金的链上发行和清算。

新浪金融研究院:稳定币的广泛流通会对当地和区域金融机构生态带来什么影响?

夏宇宸:第一,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面临收入结构的重塑。稳定币可能替代一部分跨境支付服务,从而侵蚀银行在这一块的手续费收入。但可通过托管、稳定币发行或整合获得新机会,像摩根大通、渣打等一些大型银行,已经开始主动布局。稳定币反而促使传统银行加快数字化转型,也可能带来新的合作可能,比如和发行机构共享技术基础设施、开展钱包对接等。

第二,稳定币提升了金融包容性,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第三,市场力量可能向合规头部机构集中。一旦合规成为入场门槛,稳定币牌照获取和监管要求就会构成一道天然的护城河。对于中小型金融科技公司来说,无法承担牌照成本,导致它们难以参与到主流稳定币生态中。市场力量可能向合规巨头或持牌新进入的巨头机构集中。

新浪金融研究院:全球稳定币发行热启动,稳定币与多币种、多资产挂钩,是否会形成数字货币版的汇率体系和国际货币格局复制?

夏宇宸:这个趋势确实值得关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稳定币不仅锚定美元,而且尝试挂钩欧元、港币、新币、日币等多币种,甚至挂钩一些非法币资产。一旦这些多币种、多资产稳定币在区块链上广泛流通,它们之间的兑换关系就可能演化为一个“数字货币汇率体系”。

不同货币挂钩的稳定币在区块链平台上以低摩擦交易,这可能复制国际货币动态,美元稳定币因其流动性和接受度成为“储备货币”。但与传统外汇系统不同,区块链的透明性和即时结算降低了套利成本,会稳定跨币种交易。

市场格局可能反映法币的不平衡——美元主导地位可能持续,除非非美元稳定币获得关键规模。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竞争可能进一步复杂化局势,因为CBDC可能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挤出私人稳定币。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瑞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瑞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ruicaijing@rccaijing.com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