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IPO
关注IPO资讯,拆解公司招股书。
瑞财经 2025-04-02 09:43 1.5w阅读
瑞财经 严明会 近日,据港交所官网,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伟电子”)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
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以2023年的电容器基膜销量计,海伟电子是中国最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招股书显示,海伟电子的主要产品包括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这些是薄膜电容器的关键组成部分。薄膜电容器因其优异的耐电压性能、高频稳定性和长使用寿命而被广泛应用,终端应用场景涵盖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及家用电器等领域。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电容器薄膜产品厚度范围覆盖2.7微米至13.8微米,覆盖多个终端应用场景。
从招股书得知,海伟电子的金属化膜业务实际上是通过并购宁国海伟获得。2022年宁国海伟为海伟电子第一大客户,贡献了5663.6万元的营业收入,占比17.3%。
2022年10月28日,宋俊青将手中宁国海伟51%的股权,作价1020万元,认购海伟电子102万元新增注册资本,交易完成后,宁国海伟成为海伟电子的非全资附属公司。几乎可以认为,海伟电子是承接了宁国海伟的业务和客户。
这里有一个巧妙的安排。由于上述收购事项的适用百分比率均不超过25%,故根据上市规则第4.05A条规定,海伟电子可以不披露宁国海伟收购前的财务资料。
宁国海伟成立于2010年5月,初始注册资本100万元,主要从事金属化膜制造及销售业务。目前,宁国海伟由海伟电子以及自然人宋仁祥、赵尤斌分别持股51%、24.5%、24.5%。
承接了宁国海伟的业务,海伟电子似乎也扭转了业绩颓势。
目前,海伟电子的主要产品为电容器薄膜,包括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电容器基膜是其成立以来一直的核心产品,金属化膜则是2023年才开始销售。
电容器薄膜作为薄膜电容器的核心材料,是薄膜电容器的成本构成中最大的一项支出,占总生产成本的39%,约占原材料成本的60%。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太阳能和风能的发展均带动了薄膜电容器的市场需求,2022年-2024年9月(简称:报告期),海伟电子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3.30亿元、2.82亿元,其中91.9%、71.8%、76.3%来自电容器基膜产品的贡献,收入来源较为单一,2023年电容器基膜的收入同比减少21.3%,毛利率同比下滑约12个百分点。
海伟电子表示,电容器基膜的收入减少除了销量减少、产能减少、平均售价下滑的影响,还因为公司将部分产品提供给了宁国海伟,用于金属化膜的生产。
海伟电子2023年开始进行金属化膜产品销售,当年带来7098.3万元营业收入,而因为金属化膜产生收入,抵销了部分减少的电容器基膜收入,海伟电子的营业收入在2023年同比增长0.8%。
2024年1-9月,海伟电子售出899吨金属化膜产品,同比增长4.2%,贡献了16.8%的营业收入;电容器基膜销量同比增长40.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9.5%,净利润同比增长21.3%。
由于生产电工级聚丙烯的主要原材料原油的价格因俄乌冲突而波动,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而价格指数止涨,2023年开始逐渐下降。截止2024年9月,暂未回到2022年水平。
报告期内,海伟电子分别实现净利润1.02亿元、6986.2万元、5696.6万元,2023年和2024年1-9月分别发生3763万元、5014万元预期信贷亏损下的减值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