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财经 杨宏彬 2025-11-27 11:13 1.3w阅读

文/瑞财经 杨宏彬
“希望公司能够在未来几年内顺利IPO上市,给投资人一个良好的回报。”
2020年完成B轮融资时,时迈药业的创始人孝作祥曾这样说过。目前,时迈药业已经迈出第一步,向港交所递表。
时迈药业是一家专注于创新型肿瘤及免疫性疾病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目前公司已有四款自主研发的临床阶段创新候选药物,仍处于临床阶段。
此次IPO成败,对于时迈药业非常关键。IPO前,公司共完成了3轮融资,直至递表前,公司账面上的资金已经不多了,而公司的药物离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
01
超3年未获新投资
丁列明父子变现1.4亿
时迈药业成立于2017年9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由孝作祥、朱缨、张厉寻分别持有92%、5%、3%。2022年2月,时迈药业引入员工持股平台杭州时迈,为公司增资78.6万元。
2018年6月至2022年1月,时迈药业完成A轮至C轮3轮融资,募集资金5.2亿元,估值从3.5亿元升至22.3亿元。从完成C轮到递表,时迈药业已经有3年零10个月没获得新投资。
让时迈药业估值大幅提升的是C轮融资,在完成B轮融资后,公司估值为6.4亿元,C轮融资让时迈药业的估值翻了3.5倍。
C轮融资也是时迈药业募集资金最多的一轮融资,募资总额3.3亿元。主要投资者为杭州泰鲲,投资金额达到1亿元。杭州泰鲲的普通合伙人是杭州泰珑,后者是总规模达200亿元的大型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其背后最大投资方是泰格医药(300347.SZ,03347.HK)。杭州泰珑的实控人刘春光曾任泰格医药的董事长助理。
时迈药业其他的知名投资者包括贝达药业(300558.SZ)、贝加投资、温氏股份(300498.SZ)、杭州高新金投、浙商证券(601878.SH)、迈百瑞等。其中,贝加投资的实控人丁师哲是贝达药业实控人丁列明的儿子,现任贝达药业董事长助理。
时迈药业完成C轮融资后,A轮融资的投资者宁波凯铭出售了公司股权,接盘方为贝达生物医药及贝橙创投。宁波凯铭因此变现1.4亿元,而其入股时花费金额为3250万元。
宁波凯铭是贝达药业控股股东之一,其只有两名合伙人,分别为丁师哲与丁列明。
但两个接盘方,前者是贝达药业全资子公司,后者则由多位重量级合伙人共同持有,包括3家国资企业(杭州产投、杭州高科技创投、杭州临卓产业基金)、贝达药业,以及作为普通合伙人的贝加投资。
截止递表,时迈药业由杭州缔迈、杭州昊迈、杭州时迈分别持有31.96%、15.05%、6.18%。杭州昊迈由孝作祥全资持有,而杭州昊迈是杭州缔迈的执行事务合伙人。
杭州时迈则由孝作祥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控制,因此孝作祥为时迈药业实控人,控股比例53.20%。

02
长保信用副总裁出任CFO
孝作祥年薪超300万
时迈药业的有3名执行董事,分别为孝作祥、Shao Qing及周东文,其中孝作祥为董事长。3人还分别担任CEO、高级副总裁、副总裁。
孝作祥今年61岁,拥有浙江大学肿瘤学博士学位,在取得博士学位前,他曾任职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博士毕业后,孝作祥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任该校医学院研究员。离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孝作祥就职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
孝作祥的薪资是比较可观的,2023年及2024年分别达到336.8万元及347.8万元。今年上半年,孝作祥的薪资为179.1万元。
Shao Qing被称为时迈药业的联合创始人,但招股书中,其加入时迈药业的时间是今年4月。
加入时迈药业前,Shao Qing曾任职于博腾股份(300363.SZ),担任副总裁及董事长助理。他至今仍担任鸿运华宁的董事、数字资产研究院(北京创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的旗下机构)副院长、莫干山研究院(德清莫干山中青书院有限公司的旗下机构)副院长。
周东文拥有中科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其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之后担任美国血液研究所科学研究员。
2023年及2024年,周东文的薪资分别为149.4万元,161.6万元,2025年上半年,其薪资达到78.8万元。
时迈药业的其他高管包括CFO兼董事会秘书刘扬,CentryMed US首席运营官Wang Yanping。
刘扬是今年8月才加入时迈药业的,他出身于中金公司(3908.HK),加入时迈药业前任职于长保信用,担任副总裁。长保信用系三家全国性专业信用增进机构之一,也是目前国内仅有的七家专业信用增进机构之一。
Wang Yanping为本科学历,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技术理学专业,自2014 年起担任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研究员。
03
未有产品商业化
向股东迈百瑞采购2024.4万元
时迈药业是一家生物医药公司,目前拥有四款自主研发的临床阶段创新候选药物,因为没有产品商业化,所以公司没有营业收入。
DNV3与SMET12均是时迈药业的核心产品。前者适应症为恶性黑色素瘤,后者适应症为实体瘤(ESCC/TNBC)。截止递表,DNV3 处于II期临床试验阶段,SMET12处于IIa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治疗黑色素瘤的抗LAG-3抗体候选药物中,DNV3按临床开发阶段计在全球及中国均排名第二;在EGFR×CD3 TCE候选药物中,SMET12按临床开发阶段计在全球及中国均排名第一。
时迈药业的另外两款处于临床阶段产品分别为CMD011及CMDE005,适应症分别为肝细胞癌及实体瘤。
CMD011已在中国开展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I期临床试验;CMDE005正在中国进行治疗多种EGFR阳性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
时迈药业的4款创新药物距离商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DNV3预计将于2027年与中国国家药监局进行II期结束会议,再启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SMET12预计于2027 年完成靶向食道癌的IIa期临床试验,并于2027 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CMD011、CMDE005均预计于2027年完成I/IIa期临床试验,并于2028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时迈药业向主要供应商采购研发及相关临床服务。2023年-2025年上半年,其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69.9%、53.7%及53.5%,向最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占比分别为31.5%、21.7%及16.0%。
各期内,时迈药业的最大供应商分别为供应商A、供应商C及供应商G。根据招股书给出的信息,供应商A为时迈药业的股东迈百瑞。
官网显示,迈百瑞是全球少数可以提供抗体、Linker-Toxin、ADC生产的一站式 CDMO 服务供应商之一。服务可覆盖从早期研发、细胞株开发、生产工艺开发、分析方法开发、质量研究、临床样品生产、国内外 IND/BLA 申报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环节。
截止递表,迈百瑞持有时迈药业3.16%的股权。而时迈药业在招股书将迈百瑞列为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一方,因为迈百瑞的副总裁王延兵在时迈药业任非执行董事。
2023年,时迈药业向迈百瑞采购1698.5万元,2024年,时迈药业向迈百瑞的采购金额降至246.8万元,2025年上半年则进一步降至79.1万元。两年半时间里,时迈药业向迈百瑞采购2024.4万元。

时迈药业也向泰格医药采购。上文提到,时迈药业股东杭州泰鲲的实控人刘春光,曾任泰格医药(300347.SZ)董事长助理。而泰格医药是杭州泰鲲背后最大的投资方。
04
研发人员平均月薪1.4万元
IPO前清偿银行借款
虽然没有营业收入,但时迈药业还有一些其他收入,主要是金融资产相关收益,各期分别为669.4万元、532.7万元、141.8万元。
招股书指出,时迈药业产生收益的金融资产为理财及结构性存款,各期末分别为2.16亿元、1.64亿元及6663.7万元,其中主要是结构性存款。

因为所有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时迈药业最主要的开支为研发开支,2023年及2024年分别为7610.9万元及5338.2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2238.9万元,同比减少373万元。
时迈药业研发开支的最主要构成为临床研究及技术服务,各期分别为4040.1万元、2496.9万元及598万元。
员工成本则是时迈药业研发开支的第二大构成,2025年上半年达到259.5万元。期末,时迈药业由研发人员31人,上半年人均月薪约1.4万元。
招股书提到,时迈药业31名研发人员中,超过90%为本科学历,超过45%为硕士及以上学历。
除了研发人员外,时迈药业还有16名行政人员,今年上半年,公司行政开支下的员工薪酬为389.7万元,人均月薪约4.06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经过平均后的结果。上文提到,2025年上半年,时迈药业CEO孝作祥的薪酬为179.1万元,月薪可达29.85万元。
2023年-2025年上半年,时迈药业分别亏损7494万元、5990万元、2542万元,亏损正逐步收窄。
时迈药业主要靠投资活动获取资金,各期投资现金流净额分别为7152.2万元、2462.5万元及8858.5万元,提取金融资产为主要流入项。
截止今年6月末,时迈药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还有8573.9万元,但9月末,仅剩下571.1万元,3个月时间减少超8000万元。
其中,约723万元转化为定期存款,约4373万元转化为金融资产,还剩约3000万元,清偿了所有计息银行借款。
附:时迈药业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Davis Polk & Wardwell、通商律师事务所
申报会计师及独立核数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