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居财经 2025-09-18 16:48 8847阅读
“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我们最缺的是能快速落地的专业化空间。”在2025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CSGCT)现场,一位专注于CAR-T疗法研发的企业负责人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众多嘉宾的共鸣。9月12日至13日,这场汇聚2000余位国内外CGT领军人物的行业盛会在中关村展示交易中心举行,而“空间瓶颈如何破解”“产业协同如何深化”等议题,成为大会热议的焦点——这也让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凭借其独特的产业布局进入了更多从业者的视野。
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前沿赛道,细胞与基因治疗(CGT)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医疗健康领域。根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中国未来产业之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趋势预测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全球CGT市场规模达到305.4亿美元,2030年全球CGT市场规模预计达360亿美元。在这样的增速下,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将生物医药打造为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淀区更是将其列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单打独斗”的瓶颈日益凸显。“一家CGT企业从研发到量产,需要实验室、中试车间、冷链仓储等多种空间,还得对接科研机构、临床医院、供应链企业,在北京找齐这些资源太难了。”大会现场,一位投资者的感慨道出了行业共性问题。北京核心城区符合生物医药企业需求的专业化空间不足,且分散的资源布局导致企业间协作成本增加,严重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释放。
瞄准这一产业痛点,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走出了一条“城市更新+产业协同”的特色路径。不同于新建园区,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转型”的故事——原天坛家具的生产车间,如今正被改造为适配生物制剂研发的标准化空间;曾经的五金厂房,通过结构加固与管线升级,即将成为具备P2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条件的创新载体。“我们不是简单地‘腾笼换鸟’,而是要通过空间重构,实现产业生态的重塑。”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按照产业发展全流程规划空间布局,提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中试-生产-配套”的全链条载体,这种“紧凑式”布局,让企业间的协作距离从“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
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的转型,正是这一思路的典型实践。这座位于西三旗建材城、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的园区,前身为生产制造企业,保留了最高层高10米、最大承重可达1.6T的优势,已具备打造ISO5级洁净车间的硬件条件。更关键的是,金隅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并非孤立存在,与附近可承接中试需求的金隅智造工场、可提供智能硬件配套的金隅智荟中心,共同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协同矩阵”。同时,园区依托海淀医院北区(在建)、清华长庚、积水潭等三甲医疗资源,联合巢生实验室、GHIC全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孵化器,以及CRO/CDMO、AI计算生物学等20+共性技术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医”协同生态,加速成果转化。
这种“协同效应”正在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在金隅智造工场齐碳科技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在调试基因测序设备。“选择这里,不仅因为车间能满足我们的生产需求,更因为园区能帮我们对接上下游企业资源。”企业负责人介绍,入驻以来,通过园区搭建的产业对接平台,他们已与医疗机构达成合作意向,加速了产品的临床验证。截至目前,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已聚集多家生物医药及相关领域企业,形成了涵盖基因检测、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等细分领域的产业雏形。
资金与政策的“加持”,让园区的产业生态更具活力。由金隅集团与海淀区政府共同设立的“金隅・海淀”科创基金,投资多家科技企业,其中不乏专注于CGT领域的初创企业。“基金不仅给资金,还帮我们对接行业资源,这种‘投后赋能’对初创企业来说太重要了。”一家获得基金投资的生物科技企业负责人表示。
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风口,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的探索,不仅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破解“空间瓶颈”提供了新思路,更通过产业协同、资源整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如2025中国细胞与基因治疗大会上一位专家所言:“未来的生物医药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的较量,而是产业生态的比拼。”
从这个角度看,中关村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的布局,正契合了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这种以生态协同破解产业痛点、以空间更新承载创新需求的实践,将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集群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