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集采东风起,蓝海扬帆时:江西生物以质量为矛领跑抗血清产业新未来

瑞财经 2025-09-18 09:00 1.5w阅读

随着国家医保局对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正式启动,政策导向正由过去的“唯低价论”转向“质价并重”。在最新规则中,无论是报量口径、锚点选择还是价差控制,均强调对质量、疗效与可及性的统筹考量。这一变化释放出明确信号:未来竞争的核心,不再是单一的低价,而是质量、成本和供应保障的综合实力。

经典老药,依然是“压舱石”

在公共卫生防控中,破伤风被动免疫是外伤应急预防的“第一道屏障”。其中,破伤风抗毒素(TAT)作为经典制剂,凭借其快速起效、供应充足和成本优势,长期以来被视为应急预防的“压舱石”。《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以及国家卫健委最新版《非新生儿破伤风诊疗规范》,均将TAT列为推荐用药。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多次强调,在人源免疫球蛋白(HTIG)难以获得时,TAT是务实且可靠的选择。

市场数据同样印证了其价值。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市场中,TAT仅贡献约28.8%的价值份额,却承担了超过80%的使用量。这一差异背后,正是其成本效益与供应链优势的体现。较之HTIG依赖稀缺人血浆,成本高昂且供应有限,TAT原料可通过规模化养殖稳定供应,能够快速地响应突发公共卫生需求。同时,TAT产品获纳入国家医保甲类目录,进一步巩固了其“普惠可及”的基础药的战略地位。

集采新机遇渐显,竞争回归“价值”本身

“质价并重”并非单一的政策口号趋势,这不仅是采购机制的技术性调整,更是行业逻辑的深刻重塑。随着医保局在第11批集采新规中明确提出“质量优先、合理竞争”,可以发现,在医院端报量、医保谈判价格锚点与价差控制方面,均存在“破除唯低价论”的声音。

这一调整不仅让药品价格更符合市场规律和临床价值,也为企业留出合理利润空间,避免陷入无序内卷,为行业营造更加理性、健康的竞争氛围。未来质量分层与量价挂钩将成为主流机制。这对于抗血清类急救药尤为关键,未来市场的比拼中,只有真正具备质量稳定性和供应保障能力的企业,才能获得更加稳固的市场份额。

龙头破局:江西生物以产业链与工艺优势迎接新格局

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考验中,江西生物展现出龙头定力。公司是国内少数完成全产业链布局的企业之一,从马匹养殖、血浆采集到抗体纯化与制剂均自主可控,拥有中国最大的GMP标准化马匹饲养及采浆基地,确保了原料的稳定与规模化供应。

在工艺端,公司通过持续工艺迭代实现了显著的质量提升,其TAT不良反应报告率仅约0.03%,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公司率先采用去防腐剂包装与巴氏病毒灭活(60±1°C×10小时)等工艺,使传统产品焕发出现代制剂的“优质优价”特征,兼具“安全性”和“高质量”属性。这些技术优势不仅稳固了江西生物在人用TAT领域的龙头地位,也让其在新一轮“质价并重”格局中处于先发优势。

更为关键的是,江西生物并未局限于经典药品。公司已前瞻性布局蛇咬伤抗毒血清、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F(ab’)2等人用创新制剂,并在兽用药领域拓展抗血清应用场景,形成了多元化管线格局。基于统一的抗体纯化与病毒灭活平台,公司形成了“经典基石产品+创新前沿管线”的双轮驱动,构建起长期护城河。

结语:由国内走向全球,战略定力成就未来

随着集采机制日益完善,行业已告别单一的低价竞争,进入质量与价值并重的健康发展阶段。抗血清产业的市场空间正加速打开,TAT、HTIG、单抗等领域的竞争日趋多元。对于江西生物而言,TAT既是夯实龙头地位的“压舱石”,也是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的“加速器”。

在“质价并重”的东风下,江西生物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稳定供应能力与持续创新,展现出坚实的战略定力。这种优势不仅源于对产业逻辑的深刻理解,更源于持之以恒的研发与工艺投入。未来,江西生物不仅将在国内集采市场巩固龙头地位,更将借助技术平台与质量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成为抗血清产业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参与者。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瑞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瑞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ruicaijing@rccaijing.com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