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Ai滚动快讯

根据动态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自动撰写的实时快讯播报。秒级初稿,紧跟最新消息。

【深度】郑州银行营利双增背后:消费贷不良率竟低于按揭,逾期不足一年不配进不良

财中社 2025-09-11 10:12 1.6w阅读

自2022年以来,郑州银行(002936)长期未能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但这一局面于2025年迎来突破。

不仅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步增长,上半年再度达成“双增”,实现营业收入66.9亿元,同比增长4.6%;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2.1%,连续两个报告期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双增长。

利息乏力中间业务下滑,投资收益托底

不过,郑州银行业绩增长背后存在行业通病——利息收入与中间业务收入增长乏力,且营收过度依赖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收入来源。

报告期内,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53.5亿元,同比微增1%。生息资产规模扩张为利息净收入带来了4.1亿元的增量,但收益率与成本率的波动又使得利息净收入减少3.5亿元——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从2024年的4%回落至3.60%,净息差同步下滑,这表明银行在信贷定价能力与负债成本管理效率上,暂未与资产规模的扩张形成同步提升,利息净收入的增长更多依托于资产规模的扩大。

作为“轻资本、高黏性”的增长引擎,中间业务上半年的表现稍显乏力: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3亿元,同比减少0.3亿元,降幅为11.9%;代理及托管业务、证券承销咨询、承兑担保等核心手续费品类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承兑及担保业务手续费降幅超35%,反映出郑州银行在财富管理、投行业务等轻资本领域的拓展仍有提升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投资收益成为上半年营收增长的重要支撑,规模达12.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1.1%。但细究之下,其增长存在较强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收益”贡献显著,该项收益上半年达到3.9亿元,而2024年同期为0,属于资产变现带来的阶段性收益;另一方面,尽管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规模从2024年末的324.8亿元扩张至408.8亿元,但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却显著下滑,2025年上半年录得1.3亿元亏损,较2024年同期2亿元的盈利形成鲜明反差,对当期利润构成拖累。

从业务条线来看,郑州银行的营收结构也反映出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倚重。报告期内,资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2024年同期的22.9%提升至28.3%,占比提升近5.5个百分点;而传统的公司银行业务占比从57.7%降至53%,零售银行业务占比则基本稳定在18.5%左右。资金业务占比的显著提升,进一步体现出郑州银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依赖程度在加深。

但由于金融市场业务易受利率、市场行情波动影响,这种与市场关联度较高的增长模式,后续表现需结合市场环境变化进一步观察。

消费贷不良率低于按揭贷

从业务营收结构来看,郑州银行2025年上半年呈现“公司银行业务收缩、零售银行业务抬头”的格局。报告期内,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4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6.90亿元有所下滑,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从57.72%降至53.01%;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零售银行业务表现出增长势头,实现营业收入12.3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1.93亿元有所提升,营收占比从18.67%微升至18.47%。

在零售银行业务中,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个人贷款总额达到94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6亿元,增幅4%,其中个人消费贷款成了“增长主力”:规模从2024年末的171.4亿元直接跃升至207亿元,增幅高达20.7%,在个人贷款中的占比也从18.84%提升至21.89%。

但在宏观经济复苏乏力、居民收入预期尚未明显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贷如此大幅的扩张本身就隐含风险——消费贷直接依赖居民的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经济弱复苏阶段,居民收入弹性不足,违约概率通常会呈上升趋势。

而郑州银行消费贷的不良率表现却显得非常不一般。报告期末,郑州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仅为0.67%,较上年末的0.77%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甚至低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0.76%的不良率。

在行业内“消费贷不良普遍走高”的趋势下,郑州银行的“反向表现”格外异常。

这种异常背后或隐藏着多重风险:一是风险分类标准可能有所放松,部分本应纳入“不良”的贷款未被如实归类,导致不良率被人为压低;二是新增消费贷的投放周期较短,风险尚未进入集中暴露期,当前“低不良”只是暂时现象。

低于一年的逾期或不配进不良

从资产质量维度审视,郑州银行表面指标出现微幅优化,但实质风险持续承压,多项数据指向其资产质量存在粉饰嫌疑。

看似“好转”的不良率背后,实则是贷款规模扩张带来的“数字游戏”。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1.79%微降至1.76%,但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同步从3876.9亿元扩张至4060.9亿元,不良贷款绝对额反而从约69.2亿元攀升至71.7亿元——所谓“不良率下降”,更像是贷款规模“分母扩大”后的表面效应,不良的实质压力并未真正缓解。

风险的“前置信号”也在持续预警:作为“准不良”储备池的关注类贷款,规模从2024年末的78.4亿元增长至2025年中的82.3亿元,占总贷款比例从2.02%抬升至2.03%。关注类贷款的持续扩容,意味着后续不良贷款的潜在压力仍在积累,风险暴露只是时间问题。

行业维度的风险集中性进一步凸显。批发和零售业贷款不良率出现“跳涨”,从2024年末的2.43%猛增至3.84%,529.7亿元贷款余额中不良部分已达20.3亿元;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同样微升至9.75%,在行业深度调整背景下,211.12亿元贷款中不良余额高达20.6亿元,且抵质押缓冲能力薄弱——该行业有抵质押贷款仅71.9亿元,占比不足34%,若房企风险进一步蔓延,银行缺乏足够抵押品覆盖损失。

更值得警惕的是逾期贷款与不良率的“反向走势”。2025年上半年,郑州银行逾期贷款总额达21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5亿元、增幅7.9%,逾期贷款占比也从5.04%升至5.19%。

通常,逾期是不良的“先行指标”,逾期规模与占比同步攀升本应推升不良率,但郑州银行不良率却反向微降,这或许表明大量逾期贷款未被及时纳入“不良”范畴,不良与逾期的传导逻辑出现“扭曲”。

这种“扭曲”的核心,落脚于不良贷款偏离度(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不良贷款余额)的异常表现。

2025年6月末,该行逾期3个月至1年贷款达29.2亿元,逾期1年以上贷款高达77.7亿元,两者合计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余额约为106.8亿元;同期不良贷款余额仅71.7亿元,据此测算,不良贷款偏离度约为149.1%。

尽管该指标较2024年末189.9%的高位有所下滑,但仍远超“逾期90天以上贷款原则上应划入不良”所要求的“偏离度低于100%”的标准。

这意味着,郑州银行仍有大量本应纳入“不良”的逾期贷款,被滞留于“正常”或“关注”类贷款中——仅逾期1年以上的77.7亿元贷款,就已超过当期不良贷款总额。

这种“延缓认定不良”的操作,短期虽能让不良率看似平稳,却会导致信用减值损失计提不足,虚增当期利润;更关键的是,若未来这些逾期贷款无法通过清收、重组化解,集中爆发为不良时,将对银行利润、资本充足率形成猛烈冲击。

来源:财中社

重要提示: 以上内容由AI根据公开数据自动生成,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如不希望您的内容在本站出现,可发邮件到ruicaijing@rccaijing.com要求撤下。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平台公开传播使用本文内容。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