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IPO
发现好种子。
瑞财经 李姗姗 2025-09-09 15:47 1.5w阅读
文/瑞财经 李姗姗
迈威生物(688062.SH)涨势凶猛。
8月22日开始,迈威生物股价连续9个工作日上涨,区间累计涨幅52.91%。9月1日触及涨停板,涨停价59.17元/股,盘中收获上市以来最高价63.59元/股。9月3日,因股价交易异常波动,迈威生物发布公告。
截至9月8日收盘,迈威生物报53.6元/股,跌幅7.94%,总市值214.19亿元,较三年半前登陆A股时市值139.06亿元,高出54.03%。
公司股价飙升,或与三重因素有关。一方面,上半年,迈威生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个创新药迈粒生获批上市;另一方面,公司在研管线产品与齐鲁制药以及谷歌旗下抗衰老公司CALICO达成合作;此外,公司宣布递表港交所,欲实现A H双上市。
自2022年科创板上市以来,迈威生物再未获得投资者青睐,公司现金大幅缩水,资产负债率走高。此次港交所上市,将拓宽公司融资渠道。
目前,迈威生物已有4款药品上市售卖,同时,通过在研管线产品获得对外授权收入。但其微薄的收入在高额的研发开支面前显得杯水车薪,自成立以来,迈威生物尚未实现盈利。
今年5月份,上交所还就经营业绩、偿债能力事项对迈威生物进行重点提问。
01
登陆A股后三年半未融资
多次变更募资用途
迈威生物成立于2017年5月,初始注册资本1亿元,由唐春山、陈姗娜夫妇全资拥有的朗润股权、朗润投资咨询分别持股98%、2%。
2019年,迈威生物进行增资扩股。当年9月,朗润股权以现金增资4.99亿元,增资价格为11.87元/股;两个月后,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平台中骏建隆、真珠投资及9名个人,以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合计增资5993万元。
而上述9人当中,有廖少锋、郭正友、杨小玲及蔡元魁4人为唐春山所控股实体的员工,并非迈威生物的员工。2021年9月,朗润股权额外向公司支付1.26亿元,以弥补该支付对价的差额。
紧接着,在2019年12月及2020年3月,迈威生物再获20名投资者的6.94亿元及12.8亿元投资额。其中,有13家私募基金蜂拥而入,拾玉资本、海通证券等知名机构入股,公司估值快速膨胀至60.54亿元。
2020年6月,迈威生物完成股份制改革,同年12月向上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历经13个月的审核,迈威生物在2022年1月成功登陆了科创板,以34.8元/股的发行价募集资金净额33.03亿元,分别用于“年产1000kg抗体产业化建设项目”(下称“项目一”)、“抗体药物研发项目”(下称“项目二”)和补充流动资金。
而去年4月,迈威生物突然变更了募资投向。其中,项目一投入金额由12亿元缩减至5.8亿元,项目二投入金额则由13.23亿元增至15.23亿元,同时,增加了“抗体药物中试产业化项目1期”(下称“项目二”),拟投入资金4.2亿元。
今年3月,迈威生物再次调整投资计划,将项目一的节余金额1.89亿元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截至今年8月末,迈威生物已使用募集资金累计22.02亿元,占募资净额的66.67%。
其中,项目一、项目二及项目三的投资进度分别只有48.45%、47.8%及61.74%。项目一已结项,项目二和项目三的累计投入金额与承诺投入金额还差8.02亿元。
迈威生物表示,因项目二下的子项目9MW3311对变异病毒有效率不足,以及6MW341可能具有潜在安全性风险且继续开发的价值受限,暂停了对其投入。
据迈威生物透露,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已将9.03亿元闲置募集资金临时用于补充流动资金,首发募资余额剩0.87亿元。
而迈威生物自A股发行以来及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未有融资动作。
02
实控人让贤
IPO前夜董事长被罚
迈威生物创始人为唐春山夫妇,但目前两人都不担任公司董事长,二人均为中国香港居民。
在创立了迈威生物后,唐春山曾于2020年2月至2023年6月担任公司董事长。而公司登陆上交所次年,唐春山便卸任了董事长职位,现任公司执行董事。此外,他还担任青峰医药集团、江西青峰药业执行董事。
唐春山夫妇虽不掌舵,但二人仍牢牢攥着迈威生物的控制权。递表前,两人通过朗润股权、朗润投资咨询、中骏建隆及真珠投资合计控制公司42.38%股权,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唐春山卸任后,将董事长的权杖交给了比他小3岁的职业经理人刘大涛。
刘大涛在迈威生物创立后两个月,即2017年7月便加入公司担任总裁,算是公司创始团队成员。随后,他在2019年4月升任董事兼总经理,2023年6月接任董事长,升迁速度十分快。
现年53岁的刘大涛的履历也堪称“教科书级别”。他本科及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2000年7月完成学业后,刘大涛从上海莱士(002252.SZ)起步,历经上海医药(2607.HK )等多家企业要职,最后来到了迈威生物。
然而,在迈威生物赴港IPO前夕,8月5日,刘大涛收到了一份来自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处罚书显示,2022年1月18日,迈威生物上市至同年7月18日期间,刘大涛作为董事、总经理,使用周某证券账户(沪市股东代码为A748696615)累计买入“迈威生物”约97.66万股,合计成交约1929.77万元,累计卖出约63.43万股,合计成交约1388.36万元。
该行为违反了《证券法》规定的董事、高管将其持有的或者利用他人账户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六个月内卖出的行为,构成违法行为。
5月9日,刘大涛因涉嫌短线交易被证监会立案,随后,证监会作出对刘大涛给予警告并罚款60万元的处罚。
截至递表前,刘大涛持有公司3.78%股份,市值约8亿元。
2024年,刘大涛年薪为270.47万元,不及董事、副总经理HAI WU(武海)的368.67万元。
03
两年半累亏超26亿元
研发缩水、营销猛增
迈威生物为一家制药公司,专注于自主开发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药物,涉及肿瘤、免疫、眼科、骨科等领域。
截至递表前,迈威生物已有4款商业化产品——君迈康®、迈利舒®、迈卫健®及迈粒生®,分别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2024年3月、2025年5月获批,保持每年上市一款新药的节奏。
此外,公司研发管线中拥有10余款处于临床前、临床或上市阶段的品种,包括自研核心产品9MW2821(靶向Nectin-4的ADC候选药物),目前已进入多项关键III期试验阶段。
作为多管线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迈威生物的药物研发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尽管已有4款产品上市,但其挣钱速度赶不上烧钱的速度。
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录得净亏损分别10.59亿元、10.47亿元及5.52亿元,累计26.58亿元。
自2017年公司成立至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持续亏损,已累计亏损62.71亿元。
相比巨额亏损,收入显得杯水车薪。报告期内,迈威生物实现收入分别为1.28亿元、2亿元及1.01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12.43%。
大规模的研发投入是亏损的主因。上市前的2017年至2021年,迈威生物研发费用逐年增长,由1.07亿元增至6.23亿元;落户科创板后,公司研发依旧保持高投入,2022年-2023年分别为7.59亿元、8.36亿元。
到了2024年,在ADC药物、双抗等前沿领域,研发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之时,迈威生物却缩减研发开支至7.83亿元。2025年上半年为3.92亿元,同比增加21.74%。
2023年-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研发投入累计20.11亿元,是同期总收入的4.69倍。
截至2025年6月末,迈威生物共有研发人员385人,占总员工数量的近三成。公司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127项专利并提交261份专利申请,包括与核心产品有关的22项专利及20份专利申请。
迈威生物研发出现阶段性缩水的同时,销售费用却持续猛增。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还仅有2123.73万元,到了2024年已增至1.92亿元,三年大增了8倍,并超出同期公司总收入。
2025年上半年,迈威生物销售及分销开支为1.02亿元,同期总收入为1.01亿元,这相当于每卖出1元的药就要花1.01元做推广,无异于"赔本赚吆喝"。
2023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因会议及公开演讲、业务拓展及商业推广费用而产生的营销费用分别为4203.2万元、5826万元、3902.1万元,合计1.39亿元。
04
对外授权收入不稳
银行利息和政府补助增色业绩
在商业模式上,迈威生物一方面通过销售药物实现收入;另一方面,就在研管线产品开展合作与许可安排,与君实、上海药物所、Disc等国内外合作伙伴订立多份合作及许可协议,实现产品组合商业价值最大化。
报告期内,公司收入结构出现重大变动。其中,药品销售收入占比从33.0%提升至99.9%,而对外授权收入占比从67.0%降至0.1%。
对于对外授权收入骤减,迈威生物表示,2025年上半年因未达致里程碑事件而未确认此项收入。这也是导致公司上半年总收入同比下滑的主要原因。
而销售药品方面,有媒体报道,2023年5月19日,迈威生物工作人员曾在上证e互动平台提到,“预计君迈康2023年达成销售收入约2.5亿元,预计迈利舒2023年销售金额不低于1.8亿元。”
现实来看,2023年,君迈康未实现销售收入,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销售额分别仅有562.55万元及130万元;2023年-2025年上半年,迈利舒销售收入分别为4208.96万元、1.24亿元、9650万元,均未实现预测销售值。
2024年,君迈康全年发货4.88万支,较2023年的16.68万支同比大幅下降了66.61%。
不过,迈威生物销售毛利率处于高位,2023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98%、84.78%、78.12%,呈逐年下降趋势。
公司向客户销售集中度也较高。报告期内,向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2.7%、73.7%及80.3%;向最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达53.7%、29.5%及42.5%。
除了主营业务产生收入以外,迈威生物的其他收入及收益也为业绩增色不少。
报告期内,公司其他收入及收益分别为5974.6万元、5239.3万元、3115.4万元,占收入的比例达到46.79%、26.25%、30.82%,主要包括银行利息收入、政府补助、理财投资收益等。
05
手握现金尚可覆盖短债
资产负债率走高
随着上市产品逐步放量,迈威生物存货增加,2023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1.59亿元、2.12亿元及2.11亿元。
同时,贸易应收款项也随着收入的增加水涨船高,各期分别为1751万元、3834.3万元、5694万元,账龄均在一年以内,2023年及2024年占收入的比例为14.06%、28.5%。
而由于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迈威生物经营现金流持续流出,期内分别为-7.83亿元、-9.56亿元、-0.34亿元,三年累计净流出17.73亿元。
投资活动现金流也同步持续净流出,各期分别约为-5.09亿元、-2.92亿元、-1亿元。主要因为购买固定资产、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和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所致。
据招股书,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指银行购买的结构性存款及理财产品,2023年及2024年分别为1488.1万元、377.3万元。
按摊销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则为公司于2023年10月及2024年10月购买的美国国债,该等债券于三个月内到期,投资回报率固定为5.5%及4.58%。截至2023年及2024年分别为3526.2万元、3587.2万元。
迈威生物的现金流入仅依靠融资,期内融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45亿元、8.32亿元及2.95亿元,主要通过银行借款、金融机构贷款及非控股股东注资而来。
报告期内,公司计息银行借款不断增加,由2023年的10.99亿元大增至2025年6月末的21.12亿元,一年半内翻了一倍。期内,公司银行贷款利息总支出1.35亿元。
截至2025年6月末,迈威生物总债务有22.8亿元,其中短债有11.91亿元。同期,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13.89亿元,手握现金尚可覆盖短债。
不过,公司账上现金已大幅缩水,期末余额较2022年的24.9亿元,已减少近一半。
此外,迈威生物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由2023年的42.24%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77.54%。截至2025年6月末,还存在流动负债净额2.03亿元。
附:迈威生物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联席保荐人: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海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Davis Polk & Wardwell、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霍金路伟律师行、史密夫斐尔律师事务所、金杜律师事务所
核数师兼申报会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
行业顾问:弗若斯特沙利文(北京)谘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合规顾问:新百利融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