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预审IPO

发现好种子。

无销售额却有千万销售费,美籍科学家押注泰诺麦博IPO

瑞财经 程孟瑶 2025-08-14 16:17 2.0w阅读

/瑞财经 程孟瑶

顶着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后首家获受理企业的光环,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珠海泰诺麦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诺麦博),带着首款入市产品敲响了科创板大门,并且迅速进入已问询阶段。

和大多数制药企业类似,泰诺麦博在首款产品入市之前,积累了巨额亏损。持续的研发投入下,公司近3年累亏超15亿元,泰诺麦博试图借助资本市场力量“补血”。

从账面上,泰诺麦博暂不存在资金缺口,但债务却不断增加,其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的16.54%攀升至202458.96%今年3月,泰诺麦博还通过新一轮股权融资补充了2.74亿元资金。

此次IPO,泰诺麦博计划募资15亿元,其中,8.3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3.3亿元用于抗体生产基地扩建项目,3.4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项目。但让人在意的是,泰诺麦博目前仅一款产品实现商业化,而且产销率仅0.32%,大手笔扩张的产能将如何消化?

让人困惑还有,公司今年2月才实现第一款产品商业化,但报告期内(2022-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泰诺麦博已经花掉7542.58万元销售费用。今年一季度,泰诺麦博销售支出达2400.19万元,但仅实现16.93万元销售额。

此外,20256月,公司实控人与全体股东签署下回购协议IPO失败将触发回购义务回购协议,这意味着实控人将面临至少10亿元的回购压力。

01

三年融资近9亿元

估值超52亿元

泰诺麦博成立于201512月,由广州泰诺迪出资设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成立之初,时任广州泰诺迪首席技术官的廖化新(HUAXIN LIAO)出任法人,医疗行业资深人士郑伟宏任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彼时广州泰诺迪上层股东为廖化新、何有文、张林琦。

履历显示,廖化新为典型的学者型企业家,毕业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年72岁,美国国籍,拥有中国永久居留权。曾在美国杜克大学从事分子免疫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人类疫苗研究所科研所长(Research Director);还曾是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聘教授、教授。201512月至今,历任泰诺麦博执行董事、董事长,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

郑伟宏则是擅长销售工作,其比廖化新小20岁,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毕业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曾在多家医药公司从事销售工作以及担任负责人,目前为泰诺麦博副董事长、总经理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之初的泰诺麦博资金并不富裕,广州泰诺迪作出的2000万元出资,其中有1800万元是以“一种抗体人源化改造方法”、“一种全人源抗狂犬病毒的中和抗体”两项发明专利出资,实际货币出资仅200万元。

201721日,广州泰诺迪和泰诺麦博约定,将这两项发明专利,作价1800万元入股泰诺麦博并享有股东权益。2018320日,这两项专利权属人变更为泰诺麦博。

根据朴谷(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朴谷评报字(2023)第0185号”资产评估报告,于评估基准日2017131日,这两项专利的无形资产的账面值为0万元,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评估值为1,893.30万元。换言之,如果泰诺麦博不继续出资对这两项专利进行商业化落地,其实际价值为0元。

而继续研发,意味着持续的资金投入,泰诺麦博由此不断进行外部融资,截至20211231日,泰诺麦博已完成五次增资与六次股权转让。期间在外部投资人提出让廖化新直接持有泰诺麦博的要求下,廖化新接过了广州泰诺迪手中泰诺麦博全部股权,广州泰诺迪不再持有泰诺麦博。

由于自身并不具备盈利能力,泰诺麦博继续扩股。20223-202533年时间,泰诺麦博再度完成了三次增资和六次股权转让,获得8.87亿元融资。

20231月,珠海国资金航集团向格金八号等12方投资人转让泰诺麦博11.69%股权,上述12方投资人同时对泰诺麦博增资4.74亿元202410月,康君仲元、康君承季、宁波璞沣合计对泰诺康博增资1.40亿元。

20253月,申报IPO之前,宁波康凯、安达瑞景、琴创领航以2.73亿元认购公司2026.74万元注册资本,投前估值50亿元,投后估值52.73亿元,其中琴创领航为员工持股平台。此外,202569日,招银共赢转让102.73万股股份给甄兴伍号,套现1000万元。

如果算上20214月的2亿元增资,申报IPO4年间,泰诺麦博累计融资近11亿元。

频繁的增资和股权转让,使得泰诺麦博股权结构分散。本次发行前,泰诺麦博共有49名股东,无控股股东,实控人廖化新与郑伟宏合计控制33.10%股权,其他股东包括高瓴、格力、中金资本等知名资本。

20256月,实控人与全体股东签署了回购协议,IPO失败将触发回购义务,这也意味着,72岁的廖化新和郑伟宏或将背负至少十亿的对赌回购。

02

首款产品今年2月获批

定价798/

在持续不断地投入下,泰诺麦博开始有所收获。凭借自主开发的“高通量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发综合技术平台HitmAb®”等技术平台,泰诺麦博不断在全人源单抗领域探索抗体药物更高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可能性,并已成功开发出多个抗体分子作为候选药物,已覆盖感染性疾病以及疼痛类疾病等疾病领域。

其核心产品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已于2025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为全球同类首创(First-in-Class)的重组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药物,这也是泰诺麦博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的产品。

该产品定价798/支,规格为0.5ml10mg/瓶。3月开出“首针”,并在一个月内实现16.93万元销售收入,以此推算,超200位患者用药。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与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HTIG、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破伤风抗毒素TAT存在较强的市场竞争,泰诺麦博坦言,竞品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市场教育相对成熟、具有较高的临床知晓率,此外竞品相较于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价格偏低。目前市场上常见传统破伤风抗毒素(20/-30/支),人免疫球蛋白(200/-300/支)。

泰诺麦博另一核心产品“重组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TNM001”(药物代码:TNM001)为潜在的全球第三、我国首款适用于健康及高危婴幼儿的预防用长效抗RSV单抗药物,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TNM001正在进行临床III期试验。预计2026年上半年申报上市。

目前全球已上市呼吸道合胞病毒被动免疫制剂(单抗药物)主要为阿斯利康的Palivizumab、阿斯利康和赛诺菲合作的Nirsevimab,以及默沙东的Clesrovimab,其中Nirsevimab202312月在中国获批上市。

此外,泰诺麦博还有2款候选药物TNM009(抗神经生长因子NGF单抗)及TNM005(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单抗)已完成临床I期试验,1款候选药物TNM006(抗人巨细胞病毒HCMV单抗)已获批IND3款候选药物处于临床前阶段。

03

销售人员是研发人员的2.4

三年半亏16亿 

和大多数制药企业类似,泰诺麦博在首款产品入市之前,积累了巨额亏损,而在产品入市之后,还需要承担不小的销售支出的后续研发投入支出。

2022-2024年以及2025年前3个月(简称:报告期),泰诺麦博的收入分别为433.98万元、01505.59万元、16.93万元,同期净亏损分别为4.29亿元、4.46亿元、5.15亿元、1.77亿元,累亏15.67亿元。期末累计未弥补亏损10.24亿元。

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主要客户包括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国药控股等药企业,期内,前五大客户贡献了15.27亿元的销售收入。在斯泰度塔单抗注射液成功获批上市之前,泰诺麦博主营业务收入均为向百克生物的专利技术转让收入。

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是泰诺麦博亏损的主要原因,各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分别为3.23亿元、3.93亿元、4.25亿元、1.34亿元,合计达12.75亿元,2022年至2024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4.80%2025年一季度,因收入规模极小,其研发费用率达79331.93%

尽管只有20253月才开始销售的一款产品,但报告期内,泰诺麦博已将不少资金砸在销售上面。各期,公司的销售费用为389.16万元、1242.40万元、3510.83万元、2400.19万元,合计7542.58万元。

销售费用主要由职工薪酬、股权激励费用和市场推广费构成,报告期各期合计占比为84.61%77.18%85.77%84.81%。泰诺麦博表示,主要是报告期内,公司逐步搭建商业化销售团队,随着销售人员数量增长,职工薪酬金额相应增加。

让人在意的是2023年,在公司0收入的情形下,泰诺麦博产生1242.40万元销售支出,从构成来看,销售人员职工薪酬565.00万元,股权激励346.60万元。

2025年一季度,泰诺麦博的销售费用中,职工薪酬、股权激励费用、市场推广费用分别为1668.24万元、85.46万元、282.01万元。2400.19万元销售支出换来16.93万元销售额。

截至20253月末,泰诺麦博共拥有员工767人,其中研发人员145人,占比18.90%;销售人员350人,占比45.63%;生产人员175人,占比22.82%;销售人员数量为研发人员的2.41倍,销售人员人均薪酬约1.59万元/月。

附:泰诺麦博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保荐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审计机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发行人律师: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

评估机构:上海东洲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图片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瑞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瑞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ruicaijing@rccaijing.com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