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财经 程孟瑶 2025-05-28 09:12 1.4w阅读
文/瑞财经 程孟瑶
业绩增长需要资金支持,获得融资又需要业绩基石,建筑业寒风中,华南地区最大的非国有岩土工程企业深圳宏业基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宏业基)陷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尴尬局面。
宏业基曾于2021年6月向证监会申请主板IPO,2023年3月注册制平移至深交所,2023年8月24日过会,2023年12月7日提交注册,但提交注册一年后仍未获得注册批文,今年1月,主办券商招商证券主动要求撤回注册申请。5月宏业基辗转港交所,计划在港股市场融资,保荐人还是招商证券。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4年(简称:报告期)宏业基收入规模连续下滑,但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规模持续扩大,平均周转天数从174天增加至286天,回款难摆在眼前。
同时,其所处岩土工程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对资金要求较高,近三年宏业基不断通过借新还旧满足部分资金需求。
截止2025年2月28日,宏业基待偿还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4.68亿元,手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进一步减少至1040.3万元,这笔钱略低于其近3年用于偿还银行借款利息的均值,上市融资迫在眉睫。
A股招股书显示,宏业基原拟募资逾5亿,近六成用于补流;本次IPO,宏业基拟募资用于支付潜在项目的前期开支,提升研发能力,招募人才等等。
01
A股过会后
主办券商独自撤单
宏业基提交注册申请后长时间未获准注册,可能是由于不符合当前深交所股票上市标准。
宏业基2023年12月提交注册申请后,深交所于2024年4月调整了股票上市规则,其中就包括将“近一年净利润”门槛由“6000万元”提高至“1亿元”。根据此前A股上会稿,宏业基2021年-2023年连续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255.99万元、7771.01万元、7693.01万元,均低于1亿元。
虽然宏业基适合新规中另外提及的“已经通过本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的拟上市公司,适用原规则第3.1.2条规定的上市条件”这条解释,但市场在实际执行时,交易所会分情况考虑。如果拟上市公司和新规则差距不大,会就具体情况进行沟通;如果差距较大,尤其是业绩下滑,会较难获准注册。
A股上会稿显示,宏业基的收入在2021年-2023年分别为14.67亿元、12.29亿元、10.9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24%、-16.30%、-11.30%,持续较大幅度下滑。
宏业基主要业务为桩基础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等地基基础工程,属于建筑业中的土木工程建筑业,进一步细分属于岩土工程行业。
此番港股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宏业基营业收入分别为12.28亿元、11.12亿元、10.11亿元,对应净利润4750万元、5680万元、7570万元。净利润增长,但收入持续下滑。
《预审IPO》注意到,此番赴港,宏业基披露的2022年和2023年的财务数据与此前上会稿存在一些明显出入,整体来看,2022年-2024年,宏业基收入规模连续3年下滑。
宏业基的收入主要来自岩土地基工程,各期分别为12.04亿元、10.50亿元、9.71亿元收入,呈下滑趋势,对应贡献98%、94.4%、96%的总营收。宏业基还有少量收入来自岩土新材料、气能破岩技术、以及其他施工项目,这部分业务业绩存在明显波动。
02
收入结构生变
地产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宏业基整体收入持续下滑的背后,是建筑行业的下行寒风,地基行业作为建筑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很难独善其身。
按照收入来源的不同,宏业基承接的项目主要包括产业园及总部、商业物业、市政工程以及岩土工程新材料及气能破岩技术。从数据上看,互联网大厂不断壮大自建园区,弥补了宏业基近几年在地产业务上吃的亏。
2022年,宏业基有75%的收入来自产业园项目,而来自地产的收入占比仅17%。不过到了2024年,宏业基收入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产业园项目收入贡献下滑至32.1%,地产收入占比升至34.5%,超过产业园项目,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据悉,宏业基与中国建筑、华润集团、万科集团等建筑总承包企业、知名房地产开发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2019年进行的产业园区战略转型中,陆续开拓了腾创未来、中集集团、京东集团、OPPO、深信服、字节跳动等高科技产业园区及总部大楼项目。
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腾创未来大厦、华为松山湖终端轨道交通、大疆天空之城大厦、字节跳动后海中心、OPPO 智能制造中心、京东深圳总部等大湾区背后都有宏业基的身影。
房地产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支柱,近年来的发展有目共睹。2023年地产年终盘点时,千亿市值房企仅剩7家;2024年房地产行业几项主要数据,新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处于负增长中,百强房企销售规模同比下降26%、销售面积缩水24.4%。
宏业基未能避开地产雷。上会稿显示,2023年12月31日,其应收账款前五名分别为中国建筑、华润集团、中国恒大、万科股份、京东集团。其中,对中国恒大应收账款金额为1.18亿元,包括恒大地产和恒大汽车,计提坏账准备1.06亿元。
深交所上市委会议现场也曾要求其按照穿透后最终客户合并计算口径,说明对恒大集团、花样年地产、龙光地产等房地产开发商客户的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说明除房地产开发商外,其他主要客户逾期回款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坏账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规模收窄的宏业基,手中握有不少客户的应收款,坏账风险持续高悬。2022年-2024年,宏业基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扣除坏账)分别为5.97亿元、6.99亿元、8.84亿元,占其总资产的33.4%、34.7%、43.8%。减值亏损拨备分别为1.29亿元、1.60亿元、1.95亿元、占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账面总值的17.8%、18.6%、18.1%。
2022年-2024年,宏业基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平均周转天数分别为174天、213天及286天,其表示主要是来自总承包商的收入比例增加,而项目拥有人付款时间延长了收款周期;及市场低迷,导致客户付款周期减慢所致。账龄在五年以上贸易应收款项规模从2022年的1385.7万元增加至2024年的3817.2万元。
客户回款速度放缓,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的来说无疑是一大考验。融资活动现金流显示,报告期内,宏业基不断通过借新还旧维持现金流,各期宏业基的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分别为4.13亿元、6.08亿元、5.40亿元。
2024年,宏业基新筹借款4.28亿元,偿还银行借款4.54亿元,向金融机构还款1.84亿元,支付银行利息2020万元,融资活动现金净流出2.18亿元。同期,宏业基取得经营活动现金净额1.54亿元,年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同比减少6870.2万元。
截止2025年2月28日,宏业基待偿还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余额4.68亿元,手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进一步减少至1040.3万元。
03
净利增长60%
收入主要来自华南市场
不过宏业基的也不是没有亮点。经济放缓及房地产行业下滑导致直接材料的价格更具竞争力,反而提高了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在业务规模下降的情况下,宏业基的毛利率逐年走高,从2022年的15.5%提升至2024年的23.7%,同期净利润逆势增长60%。
宏业基主要在华南地区提供岩土工程服务,偏居一隅使得其项目来源受限,业务区域高度集中。报告期内,宏业基主营收入可以说全部来自华南,其中深圳地区收入占比高达70%以上。2022年-2024年,宏业基来自华南地区的收入分别为12.28亿元、11.11亿元、9.94亿,占其总收入的100.0%、99.9%、98.3%。
宏业基表示,由于岩土工程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资金资源有限情况下,更倾向于承接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客户的优质项目,因此采用区域化经营策略收入地域集中在华南区域。
而大湾区的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数据显示,2024年TOP10房企平均拿地成本较2023年下降18%,但核心城市土储占比却提升12%;长三角、珠三角重点城市销售贡献占比已突破65%,较上年提升8个百分点。
报告期各期,宏业基分别承接了18个、40个、20个岩土工程新项目,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手头有76个岩土工程项目。各期末,宏业基未完成项目合约价值分别约为7.91亿元、7.45亿元、7.68亿元。
04
陈氏夫妇牢握控股权
家族成员均任要职
备受关注的还有宏业基的股权结构,一般来说,在港股市场,股权过于集中会影响估值表现。招股书显示,外部股东增资价从2017年初的4元/股,增至2020年6月的8.16元/股,此后宏业基未从公开市场获得融资。
宏业基的股权结构在过去多年中经历了多次调整,创始人陈枝东个人持股大幅缩水,但仍保持绝对控股权。
2002年宏业基成立初期,注册资本200万元,陈枝东持股51%,其姐姐陈枝秀持股10%,刘法新持股39%,随后经过多次增资和调整,2016年3月资本转让后,陈枝东持股比例扩大至75%,宏业基注册资本来到1亿元。
出于优化公司结构的考虑,1个月后陈枝秀和刘法新将25%的股份转让给了陈枝东配偶王凤梅全资拥有的宏业基投资,变为间接持股,持股比例不变。陈枝东也向宏业基投资转让3.5%股权,同时陈枝东还向第三方金郁投资转让了4%的股权,对价400万元。
在经历8次增资和4次股权转让后,宏业基在2016年10月完成股份制改造。彼时宏业基分别由陈枝东、宏业基投资、金郁投资分别持股67.5%、28.5%、4%。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前,宏业基再次发生3次增资和1次股权转让,陈枝东的个人持股下降至44.76%,宏业基投资下降至20.61%。
随后,陈枝东的持股进一步被稀释,到2024年其持股比例降至35.65%。目前,宏业基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于陈氏家族成员手中,董事长陈枝东及其配偶王凤梅,两人合计直接及间接持有宏业基38.61%的股份,为实际控制人。陈枝东同时担任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牢牢掌握实权。
陈枝东今年56岁,于1991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工业与民用建筑学士学位,一级建造师,主要负责制定发展战略并主持董事会会议,参与本集团的技术研发。
王凤梅比陈枝东小2岁,于1992年7月在中国西南交通大学获得土木工程与结构工程学士学位,其获得一级建造师资格时间比陈枝东还早了半年,目前为执行董事兼董事长助理,同样参与技术研发。
陈枝东的兄弟姐妹也在公司中持有一定股份,并担任重要职务。陈枝东的姐姐陈枝秀通过宏业基投资间接持有公司5.32%的股份,进一步强化了家族成员在股权层面对宏业基控制。
陈枝东52岁的胞弟陈枝国担任总经理,为董事会提供专业意见及判断,负责营运管理;60岁的胞兄陈枝华为副总经理,负责工程管理;管理层中,家族成员也承担核心职责。
一系列股权和人事安排,显示出陈家在宏业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升,但也可能带来治理风险,例如权力过于集中可能导致利益冲突或缺乏外部监督。
附:宏业基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中伦律师事务所有限法律责任合伙|中伦律师事务所
核数师及申报会计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