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滚动快讯
根据动态大数据,智能机器人自动撰写的实时快讯播报。秒级初稿,紧跟最新消息。
财中社 2025-05-22 15:54 138阅读
5月21日,阿里巴巴(09988,以下简称“阿里”)官方公众号发文《你好!虎鲸文娱集团》,宣布即日起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以下简称“虎鲸文娱”)。
阿里称,此次品牌焕新以“虎鲸”为全新形象标识,蕴含着深刻的战略寓意。因为虎鲸是典型的群居动物,通过协作维系海洋生态的平衡。
同日,阿里影业(01060)发布公告称,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阿里影业表示,董事会认为,更改公司名称将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在全娱乐生态,特别是线下娱乐市场提升其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及重塑品牌策略,同时为本公司提供更相关及独特的企业形象和身份;有利于本集团的未来多元化业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娱乐产业全赛道的现实娱乐综合体验。
《财中社》注意到,这场更名绝非简单的品牌焕新,其背后是阿里影业2025财年业绩透露的残酷现实: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收入同比萎缩9.6%至27.12亿元,而大麦业务所在的现场娱乐板块却以超70%的增速狂飙,成为支撑67.02亿元总营收的核心支柱。
看似豪赌的更名能否扭转阿里大文娱当下的颓势尚需时日验证,但虎鲸文娱和阿里影业“去阿里化”的意味已变得越发明显。
影业主营失速
2023年9月,“东邪”吴泳铭接替“逍遥子”张勇出任阿里CEO后,阿里聚焦电商和云计算主营,阿里大文娱及阿里影业在阿里版图中的地位就颇多“边缘化”尴尬。(详见财中社《阿里吴泳铭:AI“捕猎者”》)
但阿里影业并不甘于被放弃。
5月19日,阿里影业发布的2025财年业绩显示,受益于线下娱乐的蓬勃发展和业务结构的多元化布局,总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5财年,阿里影业实现收入67.02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EBITA为8.09亿元,同比增幅达61%,连续5年实现盈利;归属于公司所有者的利润3.63亿元,同比增长28%。
受业绩向好刺激,5月20日,阿里影业股价盘中一度涨幅达36%。5月21日,阿里影业股价再度上涨22.95%,报0.75港元/股,最新市值224亿港元。
年报显示,阿里影业2025财年67.0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3%,主要得益于大麦票务平台和IP衍生业务的表现。大麦票务平台的收入同比增长了236%,IP衍生业务的收入也同比增长了73%。
从业务结构来看,阿里影业四大核心板块(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大麦、IP衍生品、剧集制作)中,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涵盖电影票务、电影投资制作及宣发以及科技业务,是阿里影业既有的核心业务,2025财年占公司总营收40.46%。但在大麦高歌猛进的同时,阿里影业的传统核心阵地正在逐渐失守。
2025财年年报显示,其非电影业务收入占比已攀升至59.5%,大麦的IP衍生品与演出业务以超70%的同比增速成为强大增长引擎。
更重要的是,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业务营收同比萎缩9.6%至27.12亿元的同时,经营利润更从8.4亿元断崖式下跌至7321万元。国家电影局统计亦显示,2024年425亿元总票房较2023年缩水23%。
尽管阿里影业凭借《抓娃娃》《默杀》等爆款暂时保住盈利底线,但电影板块毛利率已从巅峰期的35%压缩至14%。电影科技与投资制作宣发平台的收入也出现了10%的下滑。
从利润指标来看,阿里影业2025财年归属于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约人民币3.64亿元,同比增长28%;经调整EBITA盈利约人民币8.09亿元,同比增长61%。利润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有效的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及市场费用占收入的比重从14%下降至12%,显示出公司在市场推广方面的效率提升。
而阿里影业电影业务板块7321万元经营利润,占公司2025财年净利润不足1/5,也是是次更名背后的深层动因。
目前来看,阿里影业的战略重心和资源开始向大麦票务倾斜。此次战略调整的深层逻辑,在于阿里生态内资源的整合。自2023年以1.67亿美元收购大麦后,阿里影业加速推进淘票票与大麦的会员体系互通,淘麦VIP用户突破5000万,较合并前增长150%。更关键的突破则发生在支付场景引流——通过支付宝首页新增“演出热榜”入口,大麦日均UV转化率提升至28%,较2023年同期翻倍。
这种协同效应在IP运营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阿里影业出品的《封神》系列电影虽票房远不及预期,但其同名主题巡演通过大麦落地12城,衍生出音乐剧、沉浸式剧场等形态,单项目贡献GMV超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营收和净利润双增,但报告期内,阿里影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44.14亿元下降至25.06亿元,显示出阿里影业在业务扩张和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增加下的现金流承压。
资源倾斜困局
在阿里“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转型中,虎鲸文娱正经历结构性阵痛。尽管阿里影业2025财年实现营收67.02亿元、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61%至8.09亿元,数据亮眼,但其核心业务与阿里生态协同的深层矛盾,正随着资源分配失衡和战略优先级调整加速暴露。
作为传统核心业务,阿里影业电影板块收入同比下滑9.6%至27.12亿元,毛利率从巅峰期35%压缩至14%。剧集业务成为另一失血点。尽管阿里影业组建20余个工作室集群、孵化58位青年导演,其剧集年收入仍微降2.3%至5亿元,与爱奇艺(IQ)31%的市占率差距持续扩大。爱奇艺通过AI虚拟拍摄将单集制作周期缩短40%,而阿里影业仍相对依赖传统制作模式。
2024年底,虎鲸文娱CEO樊路远对灵犀互娱“缺乏阿里基因”的批评,意外揭开大文娱协同裂痕。(详见财中社《阿里的逻辑与樊路远的“怨气”》)
对比之下,IP衍生品在天猫GMV占比仅3.7%,远不及迪士尼中国衍生品电商渠道15%的水平;淘票票用户复购率19%与大麦演出用户37%的对比,凸显跨场景用户运营的割裂。即便技术层面,阿里影业引以为傲的“灯塔AI票房预测”准确率85%,但相较于网易(09999)伏羲实验室AIGC剧本生成、腾讯(00700)游戏捏脸系统的沉浸式交互创新,仍显单薄。
阿里集团向电商、云计算的资源倾斜,变相加剧了大文娱的“供血不足”。2025年阿里影业研发投入占比不足营收5%,而腾讯、网易在单项目AI研发上的投入超2亿元。这种资源分配差异直接体现在内容竞争力上——爱奇艺2024年推出17部S+级剧集时,阿里影业仍在为《小小的我》等腰部内容的市场反响疲于奔命。
当虎鲸文娱高喊“内容+科技”双轮驱动时,其技术投入强度仅为腾讯视频的1/3。随着阿里影业更名大麦娱乐的战略落地,电影业务或将进一步退守为IP供给方,而演出票务能否承载起“第二增长曲线”的重任,仍取决于生态协同能否突破当前12%的转化率天花板。
这场关乎未来发展的战役中,虎鲸文娱需要的不仅是战略口号,更是打破数据孤岛的决心与资源重置的魄力。
于阿里影业而言,电影制作与宣发面临更高的要求,如何精准把握观众需求,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影视作品,是公司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面对短视频、直播、短剧等流媒体平台的冲击,电影的传统观影模式受到威胁,阿里影业如何探索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拓展电影的传播渠道和盈利空间,将是该板块就此沉沦或触底反弹的关键。
来源:财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