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清空

区域教育崛起直逼海淀,非京籍和反内卷家庭的福音

乐居财经 2025-05-13 11:10 1.1w阅读

近日,有幸参加了北京学区头部博主「叮当」,在中国亦庄招商序-新序美学生活馆举办的教育分享会,与来自全市的几十位家长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新兴教育高地的崛起逻辑,现场干货满满,对于亦庄作为北京教育新高地也有了更深度的认识。下面就活动内容,为大家分享一下。

实景图

从“独立学籍”到“多元赛道”的飞跃

2021年,亦庄正式实行独立学籍并承接海淀部分生源,区域年均教育投入超20亿,教育格局自此升级。伴随学籍独立,亦庄房价涨幅领跑北京,印证了教育资源的强劲吸引力。2023年多校划片政策落地后,亦庄仍以“就近入学”为主导,有房家庭在学位分配中占据明显优势,热门校如亦庄实验、人大附经开等仍以划片录取为主,教育稳定性远超预期。

三大教育优势,打造亦庄核心竞争力

“一贯制”托底,升学路径清晰

在分享会上,「叮当」老师指出:中国亦庄近90%的学校为九年/十二年一贯制,小学直升初中,避免小升初焦虑。如河西亦庄实验小学、北京二中亦庄学校、人大附中亦庄新城等名校均提供贯通培养,中考压力显著低于城区。2024年亦庄普高录取率超79%,未来随着北京二中经开区学校、人大附亦庄新城高中部加入,学位供给将进一步扩大。

示意图

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清北率比肩东/西/海

通过近5年的高考数据对比,可以清楚的看到亦庄实验学校近五年高考成绩稳居全市前列:培养出17位清北学子,600分以上占比超50%,本科率持续90%+,甚至可以媲美海淀西城二梯队名校。而人大附经开一本率过半,这说明亦庄教育质量已实现质的突破。

国际路线+创新教育,拒绝内卷新选择

在创新教育层面,亦庄也有着不凡的成绩。数据显示:亦庄公办国际部录取率8.75%,远超海淀(5.4%)、西城(4.47%),中芯国际更提供纯外教路径,毕业生进入美、英、澳、加顶尖高校比例达80%,耀华国际学校IB文凭通过率100%,众多学子斩获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

什么样的家庭适合选择亦庄?

分享会中,「叮当」老师向大家提问了问题:什么样的家庭适合选择亦庄?现场的家长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得出了以下结论。

拒绝内卷,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多赛道的家庭

亦庄的升学竞争压力显著低于海淀,但产出效率(如985录取率)却接近海淀中上水平,且教育理念更具人性化与创新性,适合不追求学科内卷、寻求多元赛道的家庭。

追求职教平衡的高知家庭

亦庄聚集了京东、京东方、拜耳等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众多生物医药、半导体公司,许多高收入科技人才已在此定居。

职教平衡:家长通勤时间短,孩子上学距离近,避免海淀"每天2小时通勤"的疲惫。

非京籍但追求优质教育的家庭

东西海学区房对非京籍门槛极高(如社保年限、工作居住证等),而亦庄能积分落户,政策相对友好,且教育质量不输城六区二梯队。

重视居住品质的改善家庭

相比东西海"老破小"学区房,亦庄住宅普遍为次新房,社区环境、户型设计更符合现代家庭需求。

示意图

招商序:教育家庭跨代好房,开盘在即

在"教育内卷"与"品质居住"需求并行的当下,高知家庭对理想生活的定义正从单一学区价值向复合型生活场景升级。招商蛇口基于对亦庄河西区高净值人群的深度调研,推出「招商序」项目,以"全龄优质教育+高阶居住体验"的双核模式,打破传统"学区房"的妥协性选择,提出"教育住区"的新标准——教育是底色,生活是主场。

12年全龄教育圈作为基础配套

招商序项目位于河西高端居住区,属亦庄教育第一梯队,北京市二中经开区学校、亦庄实验小学、人大附中亦庄新城校区、耀华国际学校(国际教育优选)等优质名校,覆盖从小学到高中教育链路,消除家长"换房焦虑"。

地上/地下垂直双会所,是游乐场也是第二课堂

据内部消息称:招商序突破性地将教育空间融入社区:架空层设置"共享自习室",配备智能学习系统,风雨连廊连接下沉书吧,众多图书可供阅览,4点半的"家长学堂",后期还会邀请名校教师分享教育心得。(项目预计后期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从空间到服务,居住品质全面升级

该项目严格对标住建部"好房子"标准规划建设,建筑面积约91-165㎡全明户型,套内使用面积超90%,产品创新采用"成长型户型"设计,通过可变空间满足多孩家庭成长需求,并引入招商积余物业服务体系,其特色少儿关怀服务旨在缓解家长育儿压力。

实景图

在招商序,教育投资与居住消费不再是对立选择——通过‘优质教育圈+成长型社区+高弹性户型’的三重价值,实现家庭资产增值与子女发展的同步进阶。

内部消息称:招商序目前已取得预售证,开盘在即,有兴趣的家庭,可亲临售楼处咨询详情。

重要提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瑞财经立场。 本文著作权,归瑞财经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本文内容;经允许进行转载或引用时,请注明来源。联系请发邮件至ruicaijing@rccaijing.com,或致电0797-8101108。

相关文章

24小时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