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IPO
发现好种子。
瑞财经 李姗姗 2025-04-27 10:57 1.6w阅读
文/瑞财经 李姗姗
一个东北人,两个广东人,在广州掀起了一波重庆小面热潮。
凭借香港大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的“学霸”标签,宋奇的入局令外界感到诧异。从东北菜到“遇见小面”、从抵押婚房筹措资金到融资千万、从一家店到400家店,宋奇“让小面像麦当劳一样开遍广州”的“狂言”正在照进现实。
四月中旬,宋奇带着他的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叩响了港交所的大门。
这家以“红豌豆杂面”和“金碗酸辣粉”闻名的快餐品牌,过去三年实现了扭亏为盈的蜕变,并以年复合增长率66.2%的营收增速成为行业黑马。
但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其用降价换规模、用负债赌增长。遇见小面的故事,成了中式快餐狂飙突进的缩影,其“不在重庆,遇见小面”的slogan能否在资本市场唱响?
01
理工“三剑客”11年开400家面馆
劳务外包员工占比超70%
一碗小面,是重庆人开启新一天的仪式感;散落在川渝大街小巷的重庆小面店,也是很多平凡夫妻养家糊口的营生。
与大多数面馆老板不一样,宋奇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高学历创业者。
十多年前,宋奇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进修硕士学位。理工科出身的宋奇毕业后,在IT公司工作了一年,后来又诞生跨界餐饮业的想法。
宋奇的执行力很强,很快便辞职到香港麦当劳营业部成为了一名管培生,一切从最基础的做起,擦桌子、炸薯条,再一步步学习如何运营。
那时的宋奇,已经开始勾勒餐饮创业的蓝图。“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
一年多之后,他回到广州,加入百胜集团负责肯德基门店的开发选址。
两份工作积累了运营、选址方面的经验之后,宋奇正式开始了中式餐饮的创业之路。
2012年,他拿着家里支持的50万元,与同样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的妻子罗燕灵、师弟苏旭翔,租下了广州体育东横街一间30平米店面,开始搭伙创业。
开店初期,东北出身的宋奇尝试过开茶餐厅、东北菜馆、东北饺子馆,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也在一次次试验中不断历练和吸取教训。
直到2014年,宋家夫妇拜师学做重庆小面,将店名也改成“遇见小面”,意为“遇见梦想去追寻,做好自己这一面”。
在传统面馆大多崇尚老师傅的“独家秘方”时,三人理工科思维的优势脱颖而出。在其领导下,遇见小面别具一格地体现出经营的标准化、系统化与数智化。
比如,“油六成热”“盐适量”“略煮即可”等传统厨师表述,这群理工科创始人则偏执地坚持,必须转化为精确操作标准,还原地道“重庆味道”。
他们耗时数月在重庆街头试吃137家面馆,用实验室级精度量化调料配比,不断调整辣椒品种、油温控制、香料搭配等参数,甚至用秒表计算面条最佳出锅时间,最终找到完美配方。
在店铺运营上,宋奇要求从接收订单到菜品呈递的每个环节,形成数字化闭环,系统管理食材保质期、自动发出废弃提醒,指导员工按标准步骤准备,跟踪上菜时间、优化生产计划。
供应链管理上,员工可根据系统推荐方案,半小时内完成下单订货,确保库存充足;采购团队监控餐厅库存耗用,及采购金额和库存水平,减少浪费。
此外,宋奇还研发了自己的点餐系统,食客们扫码点餐,会受邀成为会员。2024年,遇见小面储值会员支付率约36.5%,复购率44.5%。
而基于对门店经验模式的长期精准化探索,遇见小面前期的拓店速度并不算快。直到2017年,才在深圳有了分店。
“我们开的第一个100家店用了7年,第二个100家店用了两年,第三个100家用了1年,第四个100家店用了10个月。如果不出意外,第五个100家将在今年年底完成,用时9个月。”宋奇谈到。
2022年,遇见小面门店数量为170家;2023年7月,其门店数量达到200家;截至2024年底,其开店360家。目前,遇见小面也在中国香港开出6家店。
4月8日,遇见小面第400家门店在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内开业。宋奇计划,未来三年,全球至多再开530家店,将规模控制在千店左右的规模。
一般而言,随着店面数量的增长、业务的扩张,需投入更多的人力资源维持经营。而瑞财社《预审IPO》注意到,遇见小面却在2024年迎来了一次大裁员,当年,公司员工为1443名,较2023年足足减少了1177名,裁减了约45%。
截至2024年末,公司委聘外包员工却多达3,678名,劳务外包用工占比高达71.82%。2022年-2024年,公司用工成本分别为1.09亿元、1.75亿元及2.65亿元,占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1%、21.9%及23.0%。
02
碧桂园、九毛九下注
实控人妻子零持股
遇见小面的扩张离不开资本的加持。
公司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是一名深耕餐饮行业的个人投资者顾东生,其注资了200万元。紧随其后,青骢资本注资80万元入股。
当时遇见小面刚刚成立一年时间,三位创始人投资30万元开的街边小店及品牌,获得1600万元估值。
2016年,第四家遇见小面开业后,同行的九毛九(9922.HK)前来投资了285万元,同时青骢资本跟投15万元。
九毛九的创始人为管毅宏,以在海口开面馆起家,随后创立并运营“九毛九西北菜”“太二酸菜鱼”“怂火锅厂”“山的山外面·贵州酸汤火锅”四个不同细分领域中式餐饮品牌,集团现估值约37亿港元。
同年,第十家遇见小面开张后,弘毅投资旗下的百福控股(1488.HK)以1.25亿元估值,投资了2500万元。
弘毅和百福是较早关注到面食赛道的投资机构之一,除了遇见小面,其还连续投资或收购了和合谷、新辣道、权金城、玛尚诺等14个餐饮品牌。
2020年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遇见小面获得三轮融资。2020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餐厅后,完成了A 轮投资,领投方为九毛九、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2021年,公司第100家餐厅开业,随之完成B轮及B 轮投资,领投方是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
遇见小面估值从约1亿元,到估值接近30亿元,仅用了五年时间,期间融资金额累计1.39亿元。
估值增肥后,遇见小面早期投资者减持回本。2021年6月,顾东生、百福控股分别向碧桂园转让所持公司部分股权,各自套现3000万元。
递表前,百福控股为第一大外部投资者,持股17.16%;碧桂园持股9.06%;顾东生持股7.73%;九毛九持股6.5%;青骢资本持股3.26%;高德福持股3.01%。
淮安创韬为公司控股股东,持有49.04%股份,宋奇、苏旭翔分别持有淮安创韬66.67%、33.33%合伙权益。宋奇担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兼CEO,苏旭翔为公司执行董事兼副总裁。
而同样作为创始人之一的罗燕灵却零持股。2025年4月,公司首席财务官兼副总裁许智、人力资源经理潘儒俊辞任董事后,罗燕灵才获委任为执行董事,并担任副总裁。
2022年-2024年,宋奇年薪78.2万元、104.8万元、111.2万元,苏旭翔年薪61万元、79.8万元、88.1万元。2023年-2024年,许智年薪为36.2万元、109.9万元。此外,苏旭翔的表妹张琦在公司担任监事,三年领薪58.7万元。
03
降价换客流,单店销售额下滑
2024年,中式面馆市场规模达29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7%。在这个庞大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遇见小面以川渝风味细分赛道第一、中式面馆第四的身份,站在了行业前端。
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实现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6.2%;取得净利润-3600万元、4590万元、6070万元,扭亏为盈。
遇见小面不断迭代出品,提供特色小面、小锅冒菜、抄手系列、米饭系列、擼串系列、特色小食、甜品及饮料等30多种菜品。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老麻抄手和小锅冒菜是店里的“四大招牌”。
作为卖给“打工人”的一碗面,遇见小面的品牌定位偏向平价,主食单价范围在13元-35元之间,目标消费群体包括白领阶层、社区居民等。
疫情后,餐饮业生意难做,消费低迷的苗头在2023年年尾已经显现,遇见小面也没有避开这股风。为了吸引客流,遇见小面做出了一个大胆决策,即主动降价。
2022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为36.1元;2023年降至34元;到了2024年,进一步下滑至32元。
牺牲了客单价后,订单量大幅增长。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订单数量分别为1.42万、2.82万、4.21万,2024年同比大增49.3%。
这期间,遇见小面的翻台率分别为3.1、3.8和3.7。其中,2022年和2023年,遇见小面有96家同店(营业至少300天且拥有相同座位数的餐厅),同店销售额分别为3.83亿元和4.91亿元,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1和3.8;2023年和2024年,遇见小面有145家同店,同店翻座率分别为3.9和4.1。
但“以价换量”也让遇见小面付出了一定的代价。2024年,其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同比下降了10.79%,相当于每单让利4元,单店日收入缩水1500元;同店日销售额也出现了4.2%的下滑。
与此同时,消费者并不为遇见小面大刀阔斧的降价策略长期买单,2024年,遇见小面的整体翻台率也从3.8下降至3.7。
从毛利率来看,遇见小面2022年毛利率为38.3%,到了2024年降至34.3%,这让外界对其盈利可持续性产生担忧。
04
流动负债净额2.4亿,IPO前分红千万
遇见小面采取直营餐厅运营和特许经营管理相结合的双重模式,截至2024年底,遇见小面共有360家餐厅,其中包括279家直营店和81家特许经营店。
其中,直营餐厅提供堂食服务和外卖业务,2022年-2024年,直营餐厅运营分别贡献3.37亿元、6.72亿元、10.01亿元收入,占公司总收入比重由80.5%上升至86.7%。
而特许经营管理则相当于加盟模式,公司主要向特许经营商收取货品及设备销售费用、特许权使用费及特许经营费用,报告期内,该业务分别贡献19.3%、16%、13.2%收入。
由此来看,直营业务是遇见小面的基本盘。而直营是重资产模式,公司需承担相应的租赁费以及设计、施工、装修费等。
看成本结构,原材料及耗材、人工、房租(使用权资产折旧)三项加起来几乎“吃掉”了近九成的收入。
不仅如此,巨额的租赁负债也成了束缚公司资金流动的枷锁。截至2025年2月末,遇见小面流动租赁负债高达2.01亿元,非流动租赁负债5.28亿元。同期,公司手握现金仅有2791.3万元,即便是加上受限制银行存款3225万元,也难以覆盖短债。
随着门店的扩张,遇见小面的资金需求不断增加,流动负债从2022年的2.51亿元攀升至2024年的4.9亿元,而流动资产仅为2.48亿元,产生流动负债净额达2.42亿元。
遇见小面透露,未来将在2025年、2026年及2027年分别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新餐厅。
按2025年最低拓店120家计算,单店成本70-90万,年需烧钱超1亿,现有资金仅够支撑3个月。2025-2027年计划新开530家店,需投入3.88亿,相当于当前现金储备的9倍。
而资金紧张之余,向港交所递表前一个月,遇见小面还紧急实施了一次分红,派息1470万元,加上2023年派息1950万元,公司累计现金分红3420万元。按照持股比例,创始人宋奇和苏旭翔可以拿到一半的分红款。
附:遇见小面上市发行有关中介机构清单
独家保荐人:招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汉坤律师事务所有限法律责任合伙、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嘉源律师事务所
独立核数师及申报会计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行业顾问:弗若斯特沙利文(北京)諮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合规顾问:浩德融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