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审IPO
发现好种子。
瑞财经 孙肃博 2025-04-08 14:25 8.8w阅读
文/瑞财经 孙肃博
成立5年,估值超250亿元,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海辰储能”)终于向资本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于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作为新能源赛道的一匹黑马,海辰储能近年来的动态被持续关注,甚至曾一度被造谣“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被客户退了价值20亿元的货”。
随着招股书的披露,海辰储能的神秘面纱也终于被掀开。创始人与宁德时代的关系、公司估值的变化情况、豪华的投资者阵容、业绩的具体情况都一一被揭晓。
招股书中,海辰储能称自己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GWh级别以上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2024年,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
但尽管如此,2022年、2023年,海辰储能还是合计亏损了37.5亿元。直至递表前的2024年,才扭亏盈利至2.88亿元。
当下,除了要继续保持盈利,海辰储能亟需面对的还有“去宁德化”。在冲击港股上市的过程中,与宁德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成为一个潜在的风险点。
01
宁德班底挑大梁,创始人曾违反竞业协议赔了100万
2019年底,储能行业正因为一份发自国家电网的文件,笼罩在寒冬之下。
这份名为《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的文件明确规定,不得以投资、租赁或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开展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设施建设,不再安排抽水蓄能新开工项目。
彼时,正在加持储能业务的宁德时代,转头回到了动力电池的怀抱,比亚迪也将公司储能业务整体方向转向了海外。无数刚刚进入赛道的储能公司,被迫停脚。
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海辰储能却掘地而起。2019年12月27日,珠海市海恒新能源技术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称“珠海海恒”)、珠海慧维新能源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称“珠海慧维”)及王鹏程共同成立了海辰储能前身“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三方分别持股73.31%、21.98%及4.71%。
据了解,珠海海恒当时由一位名为林秀华的女士实控。一时间,新能源行业都在猜测,这位女士是何来历,竟敢逆流而上?
市场上一度将林秀华称为“为海辰保驾护航的最强阿姨”,有消息称,林秀华是厦门人,是福建轻纺集团下属一家子公司的董事,同时还是厦门一家上市公司垒知集团(002398.SZ)的发起人股东。
而直到此次海辰储能披露上市招股书,林秀华的真实身份才被公布。根据招股书,林秀华其实是海辰储能创始人、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之一吴祖钰的妻子。至于此前传言中的林秀华履历背景是否为真,海辰储能并未多披露。根据招股书,吴祖钰今年年仅39岁。
根据天眼查,海辰储能成立两年后,2021年5月,林秀华将持有的珠海海恒全部份额转让给了丈夫吴祖钰。为何在公司刚成立时吴祖钰不选择自己控股,而是由妻子操盘呢?
招股书披露的履历信息显示,吴祖钰在创办海辰储能前,于2011年就入职了宁德系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宁德新能源”)担任工程师。从2016年1月起直至2019年2月,吴祖钰担任宁德时代(300750.SZ)的工程师。
事实上,在海辰储能的招股书公开之前,储能业内就盛传这匹行业黑马是“宁王”前员工一手创办的,公司多位核心人员都有宁德时代履历背景。
从招股书来看,海辰储能的监事贺勇以及负责海辰储能技术管理的副总经理兼全球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易梓琦、负责海辰储能市场战略管理的副总经理庞文杰都曾是宁德时代员工。
瑞财经《预审IPO》穿透招股书发现,2022年时,易梓琦和庞文杰均获得了高额的股权激励,价值分别为5524.1万元、4472.2万元。
截至此次海辰储能递交招股书前,年仅36岁的两位副总经理易梓琦、庞文杰分别直接持有海辰储能员工持股平台厦门海辰创享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称“海辰创享”)11.30%、8.59%的财产份额,海辰创享持有海辰储能4.2%的股权。此外,庞文杰还是另一员工持股平台厦门海辰致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称“海辰致诚”)的普通合伙人,直接持有其约0.001%的财产份额,而海辰致诚持有海辰储能4.57%的股权。
除了吴祖钰、易梓琦、庞文杰外,瑞财经《预审IPO》在天眼查披露的海辰储能专利信息中发现,海辰储能在2020年6月30日申请的CN210886191U号专利的发明人之一是张万财、冯俊敏、吴婷婷,而张万财曾与吴祖钰共同参加过2018年宁德时代的股权激励计划。海辰储能公众号2021年11月发布的一篇文章显示,张万财作为海辰储能代表参加了一场技术研讨会。
市场曾一度猜测,海辰储能背后老大就是宁德时代。对此,宁德时代曾在投资者交流平台回应,海辰储能与公司在股权、技术、业务等各方面没有任何关系。
尽管如此,瑞财经《预审IPO》还是发现,吴祖钰曾与前东家宁德时代确实产生过一些纠纷。
2023年11月底,中国庭审公开网公示了一件有关宁德时代的竞业限制纠纷案,案号为(2023)闽0902民初2741号 。
根据庭审录像,海辰储能涉嫌挖角宁德时代员工张敏。2021年底,张敏从宁德时代离职后入职了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而早在2020年6月,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就与海辰储能正式签约,为海辰储能提供引才、育才、研发等服务。2023年3月,宁德时代拍摄到张敏佩戴海辰储能的工牌,并进出海辰储能厂区。
据了解,张敏曾任宁德时代资深电芯系统工程师,主要负责功率产品线规划及开发、产品开发及量产维护等职责,掌握宁德时代高功率产品开发、设计等核心技术信息。除张敏外,吴祖钰还涉嫌利用在宁德时代积累的工作经验及人脉关系,刻意规避竞业限制协议,大量挖角了其他宁德时代的高科技人才。
根据庭审内容,吴祖钰已于2023年9月,因违反竞业限制协议向宁德时代支付了100万元违约金。
对于自己与宁德时代之间的传闻,海辰储能也曾公开回应过,“公司只做储能电池而不做动力电池”,似乎在与宁德时代主动划清界线。
02
估值超250亿元,两个月内获多家银行授信
作为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海辰储能虽成立在寒冬之下,却也站在了风口之上。2020年9月,海辰储能成立九个月后,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双碳计划”,强调将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一利好消息意味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机会加大,储能电站的需求也将急剧增加。
两个月后,海辰储能获得了首次战投。这轮融资从2020年11月持续到2021年5月,为海辰储能输血6.83亿元。
此后分别于2021年12月、2022年9月、2023年6月,海辰储能相继进行了A 轮、B轮、C轮三轮融资,融资总额达73.16亿元。最后一轮融资结束后,海辰储能的估值达251.57亿元。
招股书详细披露的海辰储能的前十大投资者,分别为峰和资本实体、朝希资本实体、千帆企航壹号及农赢千帆企航、众远新能源及众远储能、经纬创壹号及经纬创叁号、兴辰鼎盛、迈为科技(300751.SZ)、事丰晟通、汇鑫壹号、恩沃格林壹号、海辰新能。
截至递交招股书前,海辰储能由海辰科技持股29.09%,由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13.84%,由峰和资本实体持股4.84%,由朝希资本实体持股3.72%,由千帆企航实体持股3.31%,由众远能源实体持股3.01%,由经纬实体持股2.67%,由其他投资者合计持股39.52%。
其中,吴祖钰可以通过海辰科技及员工持股平台之一珠海海恒间接持有海辰储能约33.66%的股份。海辰储能成功上市后,吴祖钰、珠海海恒及海辰科技将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
在快速发展的几年中,海辰储能不仅获得了多方资本的助力,同时还获得了多家银行的鼎力支持。
瑞财经《预审IPO》查阅海辰储能公众号发现,从2023年1月一直到2023年3月,其分别获得了来自兴业银行厦门分行、农业银行厦门分行、中国银行厦门分行、中国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厦门分行等5家银行的综合授信,合计额度不超500万元。
根据招股书,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辰储能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2.94亿元。同期,其银行借款为93.37亿元,其中需在一年内偿还的借款为36.58亿元。
03
标榜全球“唯一”,曾被造谣产品质量问题
招股书中,海辰储能称自己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GWh级别以上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2024年,公司在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第三。
但即便手握如此亮眼的成绩单,海辰储能也未能一路顺遂。此前,它曾深陷一场由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舆论风暴中心,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2023年9月20日,抖音用户“愿你理想依然在”在一则海辰储能相关的抖音视频评论区中发布“退了八个仓库的货,价值20亿”、“密封焊接没焊好”等评论,迅速引发市场热议。
与此同时,还有小红书博主发布消息称,“该公司三个的生产部门停了两个,且今年都没有生产计划”。更为糟糕的是,根据该公司采购群的通知,M2/M3产线已经确认不再开线,预计9月26日左右全部关闭,今年暂时没有开线计划,并要求所有仓管将M2/M3的库存合理规划至M1使用。
舆论发酵一周后,海辰储能发布了一封“给合作伙伴的一封信”,辟谣了关于在网上传播的“产品质量”及“退货”的消息。
海辰储能表示,经调查,公司未发生产品质量及退货事件,网传信息属于谣言,评论经平台核实后予以删除。
值得一提的是,海辰储能被造谣的时间节点,正好在其进行A股上市辅导备案之后。2023年7月,海辰储能与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厦门证监局提交了A股上市辅导备案,计划A股上市。
04
递表前扭亏,加码海外市场
当前,全球储能行业呈现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根据2024年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统计数据显示,行业前五大企业合计占据了74%的市场份额,头部效应显著。
其中,海辰储能以11%的全球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三。而排在海辰储能之前的分别是宁德时代及亿纬锂能,宁德时代以35%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亿纬锂能则以13%的市场份额位居次席。
瑞财经《预审IPO》注意到,受行业内卷加剧影响,在上游原材料价格下滑的同时,储能电池价格持续非理性下探,导致行业参与者的盈利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根据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白皮书》,国内储能电芯价格已从2023年初的0.9-1.0元/Wh降至目前的0.3元/Wh,储能系统均价降至0.574元/Wh,价格近乎腰斩。
而国内行业内卷以及供需错配的问题,也成为海辰储能近几年不可忽视的挑战,其储能电池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和售价均双双下跌,其中2024年平均售价为0.3元/瓦时,相较于2022年及2023年分别为0.8元/瓦时及0.5元/瓦时的平均售价出现大幅下降。
海辰储能在招股书中表示,储能电池的平均售价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下降和市场竞争加剧。
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2024年海辰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增长明显放缓,全年营收仅达79.61亿元,同比增速几近停滞。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海辰储能于中国内地市场的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较2023年的101亿元同比减少8.8%至92.17亿元。
面对国内市场的经营挑战,海辰储能也加紧布局海外市场。根据招股书,目前,公司已向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的海外收入由2022年的3.3万元飙升至2024年的37亿元,占收入比重接近30%。
总体来看海辰储能的业绩,2022年、2023年及2024年,海辰储能分别实现营收36.15亿元、102.02亿元及129.17亿元,年内盈利分别为-17.77亿元、-19.75亿元及2.88亿元。
可以看到,直至此次递交招股书前,海辰储能才实现扭亏。2022年及2023年,海辰储能合计亏损了37.5亿元。
瑞财经《预审IPO》注意到,2024年在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海辰储能的储能系统业务销量保持高速增长,且售价稳定,抵消了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失速对总体业绩的影响。
此外,2024年海辰储能扭亏为盈的根本原因其实是公司与各投资者之间有关赎回权的对赌协议终止,从而可回售股份负债的公允价值亏损归零。
受赎回权及清算优先权产生的责任影响,2021年、2022年海辰储能分别录得可回售股份负债的重大公允价值亏损12.91亿元及17.16亿元。
附:海辰储能上市发行中介机构清单
联席保荐人: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中信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农银国际融资有限公司、中银国际亚洲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Davis Polk & Wardwell、北京国枫律师事务所
申报会计师及审计师:德勤•关黄陈方会计师行
行业顾问:灼识行业咨询有限公司
合规顾问:新百利融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