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度
穿透热点表象,瑞财经旗下原创品牌。
瑞财经 许淑敏 2025-02-05 21:09 1.4w阅读
文/瑞财经 许淑敏
在北京银行2025年工作会议上,董事长霍学文总结2024年工作实现了“十抓十提升”。
其中提及,北京银行从业绩发展、数字化转型,到风险化解、基础管理,各方面的工作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北京银行保住了“城商行一哥”的位置,顺利成为全国首家资产规模突破4万亿的城商行,品牌价值、股票市值双双突破千亿,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提升至第51位。
这说明,霍学文过去一段时间的转型、调整确实有所奏效。
早于2024年2月,北京银行董事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优化调整总行有关部门设置的议案》。尽管该项调整并未对外公布,但外界均认为此次组织架构调整的动作不小。
在那之前,霍学文刚于2023年三季报业绩发布会宣布,北京银行完成了零售条线的组织架构调整,形成零售条线“一个统筹部门”(零售银行部) “四大利润中心”(财富平台部、私人银行部、个人信贷部、信用卡中心)的组织架构。这与“零售之王”招商银行组织架构相似。
霍学文原来是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曾是央行原行长易纲的得意门生。他自2022年3月“空降”成为北京银行董事长,上任之初,便提出北京银行转型“大零售、大运营、大科技”的战略。
两年多以来,北京银行都在尽力改变以往的传统形象,往零售、数字金融方面靠拢。
可以看到,截至2024年上半年,北京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35.1%,较2023年度的37.7%略有下滑,零售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49.1%,较2023年度的46.94%略有上升。
截至2024年底,北京银行零售AUM达1.21万亿元,零售客户数突破3000万户。
转型升级有其必要性。作为全国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北京银行曾稳居“城商行一哥”的位置。但近年来,随着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不断向上攀爬,老大哥北京银行的地位并不稳固。
尽管北京银行资产规模上依然位于城商行榜首,但营收增长乏力、净利增幅放缓。2024年前三季度,其实现营业收入517.59亿元,同比增长4.06%,实现归母净利润206.18亿元,同比增长1.9%。对比2022年、2023年,北京银行营收增幅分别为0、0.66%,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1.4%、3.49%。
再加上,在冲刺业绩、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北京银行还面临着人事频繁变动、内控风险等各种问题,内外备受夹击。
从2024年10月以来,北京银行副行长、董事、监事变动未曾间断。
先是2024年10月,北京银行聘任徐毛毛为副行长,再到2024年12月,王健辞去北京银行副行长职务、李心福辞去董事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职务、李健辞去外部监事等职务,最后到2025年1月,Johannes Hermanus de Wit辞去副行长职务、周一晨辞去股东监事职务。
短短三个多月的时间,北京银行至少有5名高管离任。其中包括,两名副行长的离开,王健是因为退休离任,Johannes Hermanus de Wit则是因为内部工作调整而离任。
此外,2024年以来,北京银行监事会的变动颇大。
2024年5月,曾颖便提交了辞去监事长、职工监事职务的书面报告,其辞任亦于2024年12 月24日起生效。随之,外部监事李健、股东监事周一晨相继离任。
根据公开资料,监事会对银行经营的各项业务和高级职员的行为行使监督和检查权,以保证银行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并防止董事会滥用职权危害银行、客户的利益。
能够看到的是,2024年,北京银行内控问题频发。
仅以2024年上半年来看,北京银行收到至少7张罚单,合计罚款金额超600万元。步入2024年下半年,北京银行也是首当其冲,拿到了监管的首张罚单,其中提及,北京银行控股子公司云南石屏北银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未经任职资格核准即履职,被罚款25万元。
可见,从城市信用社重组改制而来的北京银行,风控能力仍有待提升。
另一边,在零售转型的过程中,北京银行的不良贷款风险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44%、1.43%、1.32%。
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1%,相较于江苏银行0.89%的不良贷款率,仍有一定的差距。
至于北京银行零售贷款的不良率,有所上涨。截至2024年6月末,北京银行的零售贷款不良率为1.35%,相较于2023年的1.15%上升了0.2个百分点。
多重因素影响之下,北京银行的股价表现并未超预期。尽管2024年股价有所提振,总市值终于突破千亿,但始终落后于江苏银行、上海银行。
Wind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银行股价年涨跌幅为43.6893%,位列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的第7位。